十四经胆经肝经穴位详解

(11)头窍阴GB11Tóuqiàoyīn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窍阴穴主治头部、五官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干,口苦,头项痛,耳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头窍阴穴治疗神经性耳聋,耳源性眩晕,三叉神经痛,脑膜炎,四肢痉挛抽搐,喉炎,神经性耳鸣,甲状腺肿,脑血管病,胸痛,支气管炎等。

[配伍]头窍阴配强间治头痛;

配只支沟、太冲、风池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

配听宫、听会、翳风,有开窍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配听宫、听会、翳风,治耳鸣、耳聋。

配内关、阳陵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配内关、支沟、阳陵泉,治胸胁痛。

配风池、侠溪、太冲,有平肝潜阳,清火熄风的作用,主治眩晕。

头窍阴配风池、太冲、足临泣、侠溪,治眩晕。

[刺灸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

平刺0.5~0.8寸,局部有胀重感。

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每天早晚各揉按头窍阴穴1次,每次1~3分钟,可改善和治疗耳鸣、耳聋等耳部疾病。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12)完骨GB12Wángǔ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主治]完骨穴主治头项、五官、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鸣,耳聋,耳后痛,口喎僻,牙车急,面颊肿,齿痛,喉痹,瘿气,癫疾,狂症,烦心,中风不语,足缓不收,小便黄赤,头痛,颈项强痛,口喎,疟疾,癫痫,颊肿,口噤不开,失眠,项强,咽喉肿痛,口眼喎斜,现代又多用完骨穴治疗血管性头痛,中耳炎,乳突炎,齿龈炎,扁桃体炎,面神经麻痹,腮腺炎,失语症,枕小神经痛,缺血性中风,椎动脉型颈椎病,紧张性头痛,颈椎劳损,失语,口唇肌肉萎缩,牙痛等。

[配伍]完骨配风池、大杼治疟疾;

配风池治癫疾僵仆;

配风池、合谷治风热上犯喉痹、齿痛、痄腮、口歪。

骨配风池、率谷,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天容、气舍、天突,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喉痹。

配风池、大椎、内关,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癫疾。

配风池、太阳、率谷,治偏头痛。

配风池、大椎、内关、丰隆,治癫疾。

完骨配天柱、后溪、外关、阳陵泉,治颈项痛、落枕。

[刺灸法]向下斜刺0.3~0.5寸。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感明显,易向周围扩散。

间接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每天用拇指指腹揉按完骨穴1~3分钟,对五官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13)本神GB13Běnshén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本神穴主治神志、头项等疾患:如中风,半身不遂,呕吐涎沫,癫疾,头痛,眩晕,颈项强急,胸胁相引而痛,小儿惊厥,目赤肿痛,小儿惊风,癫痫,中风昏迷,目眩,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本神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齿龈炎,神经性头痛,眶上神经痛,胸胁痛,脑卒中,中风后遗症等。

[配伍]本神配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

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配颅息、内关,有宽胸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配前顶、囟会、天柱,有定惊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配神庭、印堂,有疏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前额头痛。

配神庭、印堂、攒竹、合谷,治前额头痛。

配期门、膻中、内关、阳陵泉,治胸胁痛。

本神配百会、水沟、十宣、内关,治中风不省人事。

[刺灸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

平刺0.5~0.8寸,局部有胀重感。

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每天早晚各按摩本神穴1次,每次1~3分钟,可有效治疗头痛、目眩等疾病。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14)阳白GB14Yángbái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阳白穴主治眼目、头面等疾患:如头痛,项强,目赤肿痛,眼睑动,胬肉攀睛,迎风流泪,瞳子痒痛,目眵,雀目,头痛,目眩,目痛,视物模糊,眩晕,眼睑下垂,面瘫,现代又多用阳白穴治疗眶上神经痛,近视,角膜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前额痛,夜盲症,眼科疾病等,对于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配伍]阳白配太阳、睛明、鱼腰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配太阳、风池、外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治偏头痛。

配颧髎、颊车、合谷,有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

配颧髎、地仓、颊车、攒竹、合谷,治面神经麻痹。

配睛明、太阳,有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阳白配睛明、攒竹、阳白、鱼腰、太阳,治目赤肿痛。

[刺灸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

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向周围扩散。

向下透鱼腰;向左右透攒竹、丝竹空穴,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头部或眼眶。

治周围性面瘫之闭眼困难。用1.5寸针由阳白穴向下平刺至眉棱骨,然后边提插捻转,边令患者闭眼,眼即能闭合。

不宜直接灸。

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将中指指腹置于阳白穴上,垂直揉按1~3分钟,能有效治疗眼疾。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15)头临泣GB15Tóulínqì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

[主治]头临泣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头痛,目眩,目外眦痛,鼻塞,鼻渊,惊痫,目痛,小儿惊风,癫痫,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白斑,泪囊炎,屈光不正,中风昏迷,小儿高热惊厥,急性脑血管病等。

[配伍]头临泣配阳谷、腕骨、申脉治风眩;

配肝俞治白翳;

配大椎、腰奇、水沟、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

配大椎、间使、胆俞、肝俞治疟疾。

配百会、人中、内关,有通窍醒神的作用,主治小儿惊痛。

配百会、印堂、头维,为近部取穴法,主治头痛。

配百会、印堂、神庭、头维,治头痛。

配攒竹、丝竹空、合谷,有清热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

配攒竹、丝竹空、瞳子髂、合谷,治目赤肿痛。

头临泣配百会、水沟、内关、后溪、太冲、合谷,治小儿惊痫。

[刺灸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周围扩散。

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每天早晚各揉按头临泣穴1~3分钟,可改善和治疗头痛、目痛、鼻塞、鼻窦炎等疾病。

[附注]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16)目窗GB16Mùchuā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主治]目窗穴主治头面、眼睛等疾患:如头痛头晕,面目浮肿,目赤肿痛,青盲内障,目翳,鼻塞,唇吻强,上齿龋肿,惊痫,头痛,青盲,癫痫,面部浮肿,目眩,眩晕,视物模糊,小儿惊痫,现代又多用目窗穴治疗屈光不正,球结膜炎,神经性头痛,结膜炎,视力减退,牙痛,感冒等。

[配伍]目窗配关冲、风池治头疼;

配陷谷治面目浮肿。

配天冲、风池、印堂,有疏风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

配睛明、瞳子髎、大陵,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配百会、中冲、合谷,有开窍醒神的作用,治疗小儿惊痫。

配阳白、头临泣、印堂、风池,治头痛。

配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髎、合谷,治目赤肿痛。

目窗配百会、水沟、神门、中冲、合谷,治癫痫。

[刺灸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周围扩散。

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将中指指腹置于目窗穴上垂直揉按,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3分钟,可有效治疗目痛、目眩、近视、远视等眼疾。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17)正营GB17Zhèngyí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的会合支。

[主治]正营穴主治头部疾患:如头痛,眩晕,齿痛,唇吻强急,呕吐,头痛,目眩,偏头痛,唇吻急强,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正营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齿龈炎,牙痛,视神经萎缩等。

[配伍]正营配阳白、太冲、风池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配风池、头维、外关,有散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风池、头维、率谷、太阳、外关,治偏头痛[6]。

配颊车、下关、合谷,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牙关不利,牙痛。

配颊车、下关、太阳、合谷,治牙关不利、牙痛[6]。

配风池、内关、印堂,有定眩止呕的作用,主治目眩,呕吐。

正营配风池、行间、内关、印堂,治目眩、呕吐。

[刺灸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

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周围扩散。

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头痛头晕时,用手指指腹掐揉正营穴,可快速缓解。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18)承灵GB18Chénglí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承灵穴主治头,鼻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鼻塞,鼻衄,鼻多清涕,喘息发热,鼽衄,头痛,鼻渊,耳鸣,项强,现代又多用承灵穴治疗感冒,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配伍]承灵配风池、风门、后溪治鼻衄。

配百会、太冲,有疏肝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治颠顶头痛。

配迎香,印堂,有通窍活络的作用,主治鼻渊。

配迎香、印堂、风池、合谷,治鼻渊、鼻塞不通。

配大椎、风池,有祛风清热的作用,主治发热,恶风寒。

承灵配大椎、风池、曲池、合谷,治发热、恶风寒。

[刺灸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

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周围扩散。

注意:误针伤脑,令人记力消退,而脑不灵敏,故在禁针之列[2]。可浅取以代针刺,守禁针之戒也。按之、掐之较佳。

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经常用中指指腹按压承灵穴,每次1~3分钟,对面部痉挛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19)脑空GB19Nǎokōng

[定位]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脑空穴主治五官、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头面虚肿,耳鸣耳聋,心悸,癫狂,项强,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痫证,惊悸,现代又多用脑空穴治疗感冒,哮喘,鼻窦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耳鸣,感冒,精神病,鼻炎,肩颈部肌痉挛等。

[配伍]脑空配大椎、照海、申脉治癫狂痫证;

配风池、印堂、太冲治头痛、目眩;

配悬钟、后溪治颈项强痛。

配脑户、风池、昆仑,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后头痛。

配脑户、风池、天柱、昆仑,治后头痛。

配风池、支沟,有通络祛寒湿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配风池、支沟、后溪、悬钟,治颈项强痛。

脑空配神门、内关,有安神宁心的作用。治惊悸。

[刺灸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

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周围扩散。

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双手拇指指腹揉按脑空穴,每次不少于30下,对头痛、耳聋等症有明显疗效。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20)风池GB20Fēngchí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主治]风池穴主治头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头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青盲,面肿,口喎,鼻渊,鼻衄,耳鸣,耳聋,瘿气,疟疾,失眠,癫狂痫,中风昏危,涎出不语,气厥,肩背痛,眩晕,伤风感冒,夜盲症,落枕,荨麻疹,丹毒,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视物不明,鼻塞,咽喉肿痛,热病,中风,现代又多用风池穴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视网膜出血,近视,鼻炎,神经性耳聋,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卒中,脑动脉硬化,无脉症,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等。风池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配伍]风池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

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

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配大椎、后溪,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配睛明、太阳、太冲,有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配阳白,颧髎、颊车,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

配大椎、肩井、外关、后溪、合谷,治颈项强痛。

配大椎、合谷、曲池,治感冒发热。

配睛明、太阳、合谷、太冲,治目赤肿痛。

配攒竹、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呙斜。

配神门、丰隆、太冲、合谷,治痫证。

[刺灸法]向鼻尖方向直刺0.5~1寸。

一般向对侧眼窝内下缘方向,略斜向下刺入1.0~1.5寸,或向对侧风池穴透刺,勿向对侧眼窝外上方斜刺过深,以防刺入颅腔或脊髓腔。

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局部酸胀感明显,易扩散。

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

多用泻法。

注意:风池穴深部中间为延髓,针刺时应严格注意掌握进针的方向、深度,针刺时不超过1.5寸,不能深刺,以免伤及延髓,造成不良后果。

偏头痛:针尖向对侧鼻尖直刺,得气后拇指向前上方捻针努气,使针感传至头侧。

治鼻疾(鼻塞不通,不闻香臭),眼疾(迎风流泪,目赤肿痛,目视不明),耳疾(耳聋,耳鸣,耳塞重听)。针法:鼻疾、眼疾针尖宜向对侧眼球刺,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捻针闭气使针感达病所;治耳疾时针尖宜向同侧眼睛方向针刺,拇指向前上捻针闭气,使针感传至眼。

上肢疾患(半身不遂,肩痛):针尖向对侧眼球刺,有局部酸胀感。

高血压:配肩井,由风池向对侧眼球方向刺,使局部酸胀,拇指向后上方捻动针柄,一捻一放;针肩井时针尖宜向外平刺,使肩部酸胀。

吞咽困难:针尖宜向咽喉部方向刺人,使局部酸胀。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以双手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风池穴,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不少于30下,可治各种头痛。

中医有“春夏养阳”之说,故应助阳气,可用双手拇指按压风池穴,每天轻按10~30分钟。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21)肩井GB21Jiānjǐng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解剖]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有颈横动、静脉分支;布有腋神经分支,深层上方为桡神经。

[主治]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胞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乳汁少,乳癖,头项强痛,上肢不遂,头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滞产,产后血晕,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项强,肩背痛,高血压,脑卒中,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落枕,颈项肌痉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配伍]肩井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配肩髃、天宗,有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痹痛。

配乳根、少泽,有消炎通乳止痛的作用,主治乳汁不足,乳痈。

配合谷,三阴交,有活血利气催胎的作用,主治难产。

配肩髃、肩贞、天宗、大杼,治肩背痹痛。

配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治乳汁不足、乳痈。

肩井配合谷、三阴交,治难产。

[刺灸法]一般直刺0.3~0.5寸,下为肺尖禁深刺。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感明显,向四周扩散。

治乳痛(乳腺炎)、面瘫。针尖宜向后下方斜刺,注意切勿直刺过深,以防意外。

注意:肩井穴深部正当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按摩肩井穴,可缓解落枕和肩酸背痛等症;

拿捏肩井,可发汗解表治感冒。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22)渊腋GB22Yuānyè

[定位]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解剖]有前锯肌和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之支。

[主治]渊腋穴主治胸肋部疾患:如胸满,腋肿,胁痛,瘰疬,臂痛不举,胸满,上肢痹痛,口苦,腋下肿,现代又多用渊腋穴治疗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颈或淋巴结结核,胸胁满痛,肩臂痛,腋窝淋巴结炎等。

[配伍]渊腋配大包、支沟治胸肋痛、肋间神经痛。

配条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关节周围炎。

配天宗、肩井、肩髎、臑会、支沟、外关,治臂痛不举。

渊腋配章门、膻中、日月、期门、外关,治胸满、胁痛。

[刺灸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

斜刺或平刺0.5~0.8寸。

沿肋骨间隙向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注意:渊腋穴近于心肺。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食指或中指点按渊腋穴,每次3~5分钟,对治疗腋下汗多特别有效。

(23)辄筋GB23Zhéjīn

[定位]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解剖]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辄筋穴主治胸胁部疾患:如胸中暴满,喘不得息,胁肋疼痛,腹部膨胀,瘰疬,呕吐宿食,吞酸,四肢不收,胸满,胁痛,气喘,腋肿,现代又多用辄筋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等。

[配伍]辄筋配肺俞、定喘治胸闷喘息不得卧;

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配阳陵泉、支沟,有宽胸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胁疼痛。

配膻中、阳陵泉、支沟、外关,治胸胁疼痛[6]。

配肺俞、定喘、孔最,有降逆平喘的作用,主治喘息不得卧。

辄筋配肺俞、定喘、孔最、尺泽,治喘息不得卧。

[刺灸法]一般斜刺0.3~0.5寸。

斜刺或平刺0.5~0.8寸。

沿肋骨间隙向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注意:辄筋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每天用食指指腹揉按辄筋穴1~3分钟,可有效治疗气喘、胸胁痛、呕吐等疾病。

(24)日月GB24Rìyuè

[定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有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日月穴主治胁肋,胆,胃等疾患:如呕吐呃逆,反胃吞酸,口苦多唾,黄疸,胸闷,胸肋疼痛,四肢不收,呕吐,胁肋疼痛,呃逆,胁肋胀痛,胃脘痛,现代又多用日月穴治疗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急慢性肝炎,胁肋痛,胃痛,腹胀,肝脏疾患等。

[配伍]日月配胆俞治胆虚;

配期门、阳陵泉治胆石症;

配支沟、丘墟治胁胀痛;

配胆俞、腕骨治黄疸。

配丘墟、阳陵泉、支沟,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疼痛。

配期门、阳陵泉、丘墟、足临泣、支沟、外关,治胁肋疼痛。

配内关、中脘,有降逆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纳呆。

配内关、中脘、胃俞,治呕吐。

配大椎、至阳、肝俞、阴陵泉,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黄疸。

日月配大椎、至阳、肝俞、胆俞、阴陵泉、太冲,治黄疸。

[刺灸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

斜刺或平刺0.5~0.8寸。

沿肋骨间隙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重胀感,向四周放散。

注意: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右侧穴下为胆囊底部所在,故针刺时注意掌握针刺的角度、深度;若进针过深,可伤及胆囊和肝脏,造成胆囊穿孔等意外事故,故不能深刺。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日月穴以治疗胆囊炎、胆结石、胆绞痛等胆本身疾病为主,稍用力指压,效果较好。

[附注]足太阴、少阳之会。胆经募穴。

(25)京门GB25Jīngmén

[定位]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京门穴主治腰,肾等疾患:如腰脊痛,项背寒,肩胛内廉痛,胁肋痛,腹胀,小便不利,溺黄,小腹痛,洞泄下痢,水肿,腰痛,胁痛,泄泻,肠鸣,呕吐,现代又多用京门穴治疗肾炎,肠疝痛,肋间神经痛,尿石病,肠炎,腰背肌劳损,腹痛等。

[配伍]京门配行间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

配身柱、筋缩、命门治脊强脊痛。

配肾俞、三阴交,有补肾壮腰的作用,主治肾虚腰痛。

配天枢,中脘,支沟,有宽肠通腑气的作用,主治腹胀。

配命门、肾俞、志室、委中、三阴交,治肾虚腰痛。

配天枢、中脘、三阴交、足三里,治腹胀。

京门配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治水肿。

[刺灸法]一般直刺0.3~0.5寸。

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注意:京门深部有重要脏器,不可直刺或深刺。

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艾炷灸3~9壮;或艾条灸5~20分钟。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京门穴,对腹胀、腹泻、肠呜等胃肠疾病有良好疗效。

[附注]肾经募穴。

(26)带脉GB26Dàimài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十一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带脉穴主治少腹、腰胁、经带等疾患:如妇人少腹坚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闭,痛经,不孕,七疝偏坠,腰痛,胁痛连背,带下,腹痛,疝气,腰胁痛,阴挺,胁痛,小腹痛,现代又多用带脉穴治疗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阴道炎,睾丸炎,下肢无力,经痛,附件炎等。

[配伍]带脉配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治赤白带下;

配关元、足三里、肾俞、京门、次髎治肾气虚带下;

配中极、次髎、行间、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带下。

配白环俞、阴陵泉、三阴交,有健脾渗湿止带的作用,主治带下病。

配白环俞、阴陵泉、三阴交、太白、漏谷,治带下病。

配中极、地机、三阴交,有行气活血,去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经,闭经。

配中极、关元、气海、地机、三阴交,治痛经、闭经。

配血海、膈俞,有通经活血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带脉配血海、三阴交、膈俞,治月经不调。

[刺灸法]一般直刺0.5~1.0寸。

直刺1~1.5寸,局部有胀重感,或环腰放射。

取穴时,尽量收腹,显露肋弓软骨缘。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20分钟。

[按摩]月经不调、白带异常者可在每天早上起床后,手握空拳,敲击带脉穴次。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27)五枢GB27Wǔshū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五枢穴主治腰腹、前阴等疾患:如男子寒疝,妇人带下,腹胀腹痛,腰脊酸痛,痃癖,便秘,瘛疭,腹痛,疝气,带下,阴挺,月经不调,现代又多用五枢穴治疗子宫下垂,子宫内膜炎,睾丸炎,小腹痛,腰髋痛,子宫脱垂,阴道炎,疝痛,腰痛等。

[配伍]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宫全切术针麻。

配气海、三阴交,有调气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少腹痛。

配太冲、曲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

配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治少腹痛。

配大敦、行间、太冲、曲泉,治疝气。

五枢配百会、关元、归来、气海,治阴挺。

[刺灸法]直刺0.8-1.5寸,局部有胀重感。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常按揉五枢穴,可治痛经、带下、月经不调等妇科病症。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28)维道GB28Wéidào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解剖]在髂前上棘前内方,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维道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妇人带下,阴挺,少腹痛,腰腿痛,呕吐,不思饮食,水肿,腹痛,疝气,带下,月经不调,便秘,肠痈,现代又多用维道穴治疗阑尾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腰胯痛,子宫脱垂,肾炎,肠炎,习惯性便秘,髋关节疼痛等。

[配伍]维道配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

配五枢、带脉、中极、太冲、三阴交治卵巢囊肿、闭经;

配横骨、冲门、气冲、大敦治疝气。

配巨髎,有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胯痛。

配脾俞、阴陵泉、关元,有调经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带下。

配百会、关元、气海、归来、子宫,治阴挺。

配脾俞、肾俞、阴陵泉、三阴交、关元,有调经止带的作用,治月经不调、带下。

维道配大敦、太冲、三阴交,治疝气

[刺灸法]向前下方斜刺0.8-1.5寸;

直刺1~1.5寸,局部有胀重感。

深刺可及子宫圆韧带治疗子宫下垂,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腹和外阴部。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以两手拇指自上向下摩动维道穴,每次左右各按摩1~3分钟,以减轻腰背疼痛、腰肌劳损、下肢瘫痹、膝关节炎等慢性病带来的不适。

[附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29)居髎GB29Jūliáo

[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动、静脉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经及臀上神经。

[主治]巨髎穴主治口眼喎斜,眼睑动,目赤痛,目翳,青盲,角膜炎,视神经萎缩,肿痛,鼻塞,鼻衄,鼻炎,齿痛,唇颊部炎症,面痛,面瘫,三叉神经痛等。

[配伍]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

配腰夹脊穴L1-2、L3-5、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

配素髎、和髎治过敏性鼻炎。

巨髎配天窗治颊肿。

巨髎配地仓、颊车、合谷,治口喎。

巨髎配合谷、下关、内庭,治疗牙痛、三叉神经痛。

巨髎配合谷、风池、阳白、颊车,有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口眼喎斜。

巨髎配合谷、内庭、下关,有祛风泻热,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齿痛,唇颊肿。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1.5-2寸;

一般直刺0.2~0.3寸,或沿皮刺0.3~0.5寸。

直刺0.3~0.5寸。

斜刺或平刺0.3~0.5寸,向颊车方向透刺可治疗面瘫;向同侧四白穴方向透刺可治疗面瘫、目翳、近视等,局部有酸胀感。

1.直刺0.3~0.6寸,局部酸胀;

2.向颊车方向透刺治疗面瘫等;

3.针尖向同侧四白穴或瞳子方向透刺,可治疗面瘫、近视等。

治腰痛引起的翻身困难。患者侧卧屈腿,暴露居髎穴,用3寸针向膝方向斜刺,使局部酸胀。

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以两手拇指指腹点按巨髎3~5分钟,可纠正口眼喎斜。

[附注]阳跷、足少阳之会。

(30)环跳GB30Huántiào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

[配伍]环跳配风市治风痹;

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

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

配居髎、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

配髀关、伏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配殷门、阳陵泉、委中、昆仑,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治坐骨神经痛。

配居髎、委中、悬钟,有祛风除温散寒的作用,主治风寒湿痹证。

配风池、曲池,有祛风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遍身风疹。

配承扶、殷门、阳陵泉、委中、昆仑,治坐骨神经痛。

配腰阳关、居髎、风市、阳陵泉、委中、悬钟,治下肢风寒湿痹证。

环跳配风池、曲池、血海、三阴交、合谷、膈俞,治遍身风疹。

[刺灸法]直刺2~3寸,局部有胀重感,或有触电感向下肢远端放散(沿股后或外侧、胭窝、腓侧、腓肠肌、足底、足趾传导),有时针感至外生殖器。

1.针尖略向下方斜刺2.0~3.0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肢放散,以治疗坐骨神经及下肢疾患;

2.针尖斜向外生殖器及少腹方向刺2.0~3.0寸,麻胀感可达外生殖器,治疗外生殖器及少腹疾患;

3.针尖向髋关节直刺2.0~2.5寸,局部酸胀感,治疗髋关节疾患。

治下肢痛患。侧卧,屈上腿,伸下腿,暴露穴位,垂直皮肤进针,使电麻感至足。

注意:环跳穴深部有坐骨神经主干,故针刺时不宜进行反复多次的大幅度提插补泻,以免造成神经损伤。

艾炷灸或温针灸5~10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常用拇指指端用力揉按环跳穴,每次1~3分钟,可防治下肢痿痹、膝关节痛等下肢疾病。

[附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31)风市GB31Fēngshì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风市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尻重痛,下肢萎痹或麻木,膝痛,腨肠冷痛,浑身瘙痒,厉风,疝气,遗尿,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现代又用风市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膝关节炎,头痛,眩晕,耳鸣,荨麻疹等。

[配伍]风市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配阳陵泉、悬钟,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配风池、曲池、血海,有活血祛风止痒的作用,主治荨麻疹。

配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治下肢痿痹。

风市配风池、曲池、血海、风门、肺俞、膈俞,治荨麻疹。

[刺灸法]直刺1-1.5寸,局部有胀重感。

一般直刺1~2寸。

治耳暴聋,慢性耳聋。耳聋患者在风市穴上下常有敏感压痛,针时若针感沿胆经上传至耳则效佳。

取穴时稍屈膝,大腿稍内收提起,可显露髂胫束。

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以中指指腹垂直下压风市穴,以有酸、胀、麻感为宜,每次左右各按3~5分钟,先左后右,可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麻痹等症。

(32)中渎GB32Zhōngdú

[定位]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中渎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痿痹,腰膝酸痛,筋痹不仁,半身不遂,脚气,下肢痿痹麻木,现代又用中渎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等。

[配伍]中渎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

配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配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悬钟,治下肢痿痹。

配阴市,有通经祛寒止痛的作用,主治下肢外侧凉麻、疼痛。

中渎配风市、阴市、阳陵泉,治下肢外侧冷麻、疼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局部有胀重感。

一般直刺1~2寸。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胆囊有问题的人,按中渎穴肯定很痛,每天坚持敲打中渎穴对胆囊有保健和调理作用。

(33)膝阳关GB33Xīyángguān

[定位]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解剖]在髂胫束后方,股二头肌腱前方;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现代又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肿痛,膝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等。

[配伍]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

配血海、膝关、犊鼻、丰隆、曲池、合谷治膝关节炎。

配膝眼、阳陵泉,有利关节,通筋脉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炎。

膝阳关配内膝眼、犊鼻、阳陵泉、足三里、梁丘,治膝关节肿痛。

膝阳关配委中、承山,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腘筋挛急。

膝阳关配委中、承筋、承山、昆仑,治腘筋挛急。

[刺灸法]直刺0.5-1.5寸,局部有胀重感。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用中指指腹揉按膝阳关穴,有胀痛的感觉,可改善和治疗膝关节肿痛、挛急及小腿麻木等下肢疾病。

(34)阳陵泉GB34Yánglíngquán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主治]阳陵泉主治胆、肝、下肢等疾患: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酸痛,筋挛,筋软,筋痛,虚劳失精,小便不禁,遗尿,颜面浮肿,小儿惊风,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肩痛,膝髌肿痛,现代又用阳陵泉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舞蹈病,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下肢疼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胁肋痛,便秘,膝肿痛,肝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踝扭伤,落枕,腰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胆结石,胆绞痛,习惯性便秘等。

[配伍]阳陵泉配曲池治半身不遂;

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

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

配环跳、风市、委中、悬钟,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作用,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配环跳、风市、委中、悬钟、昆仑,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配阴陵泉、中脘,有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痛。

配日月、期门、外关、足临泣、太冲,治胁肋痛。

配人中、中冲、太冲,有祛风镇静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阳陵泉配水沟、印堂、中冲、太冲,治小儿惊风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局部酸胀感明显,或向下肢远端放散。

肩周炎、膝关节痛、下肢不遂:直刺1.3寸,使针感下传至足。

[按摩]按摩阳陵泉,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减轻胆囊内压力,缓解胆囊炎等症。

(35)阳交GB35Yángjiāo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解剖]在腓骨长肌附着部;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下肢痿痹,癫狂,现代又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经痛,精神病,膝踝肿痛,脚气,惊厥,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癫痫等。

[配伍]配支沟、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

配阳辅、绝骨、行间、昆仑、丘墟治两足麻木;

配环跳、秩边、风市、伏兔、昆仑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配足三里、阴陵泉、悬钟,有祛风温,利关节的作用,主治膝胫痛。

配足三里、阳陵泉、梁丘、犊鼻、悬钟,治膝胫肿痛。

配太冲,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配支沟、外关、阳陵泉、足临泣、太冲,治胸胁痛。

配四神聪、大陵、内关,有宁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狂。

阳交配四神聪、大陵、内关、水沟、神门、心俞,治癫狂。

[刺灸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胀重感。

艾炷灸或温针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拇指指腹揉按阳交穴,每次1~3分钟,可治突发头痛、乳腺痛、坐骨神经痛等症。

[附注]阳维脉郄穴。

(36)外丘GB36Wàiqiū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解剖]在腓骨长肌和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外丘穴主治胸胁、下肢等疾患:如头项强痛,胸胁支满,癫疾吐沫,肤痛,萎痹,寒湿脚气,头项痛,胸胁痛,腿痛,脚气,下肢麻痹,肝炎,胆囊炎,坐骨神经痛,颈项强痛,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狂犬伤毒不出,现代又多用外丘穴治疗胸膜炎,肠炎,腓肠肌痉挛,腓神经痛,癫痫,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等。

[配伍]外丘配足三里、陵后、阳陵泉、条口治腓总神经麻痹;

配伏兔、环跳、阳交、阳陵泉治下肢痿、痹、瘫;

配百会穴、丰隆穴、腰奇、间使穴治癫痫。

配风池、后溪,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配风池、天柱、肩井、外关、后溪,治颈项强痛。

配太冲、肝俞、支沟,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外丘配阳陵泉、太冲、肝俞、胆俞、支沟,治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按揉外丘穴最好采取指压带揉动的方式,每次约3分钟,可缓解急性胆囊疼痛、头痛等症。

[附注]胆经郄穴。

(37)光明GB37Guāngmíng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光明穴主治眼目及小腿等疾患:如眼目痛痒,雀目,腿膝酸痛,下肢痿痹,手足发凉,妇人少腹胞中疼痛,目痛,夜盲,乳房胀痛,小腿酸痛,偏头痛,近视,癫痫,乳部胀痛,白内障,头痛,目视不明,胸胁胀痛,乳汁少,现代又用光明穴治疗青盲,视神经萎缩,腓肠肌痉挛,睑缘炎,屈光不正,精神病,膝关节炎,腰扭伤等。

[配伍]光明穴配睛明、目窗、风池、肝俞、肾俞、行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配睛明、承泣、瞳子髎,有疏风清热泻火的作用,主治目痛。

配睛明、承泣、四白、丝竹空、瞳子髎,治目痛。

配阳陵泉、昆仑,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光明配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用中指指腹垂直按压光明穴,每日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1~3分钟,可治近视眼、老年白内障、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等症。

[附注]胆经络穴。

(38)阳辅GB38Yángfǔ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阳辅穴主治头、胸胁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偏头痛,口苦,腋肿,瘰疬,胸胁痛,腰痛,膝关节酸痛,足冷,下肢痿痹,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胸胁胀痛,脚气,半身不遂,腋下肿痛,现代又用阳辅穴治疗高血压,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炎,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腰腿痛,下肢麻痹,膝关节炎,颈淋巴结炎,扁桃体炎等。

[配伍]阳辅配陵后、飞扬、金门治下肢痿痹瘫之足内翻畸型。

配环跳、阳陵泉,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下肢外侧痛。

配风池、太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丘墟、足临泣,有活络消肿的作用,主治腋下肿。

配环跳、阳陵泉、悬钟,治下肢外侧痛。

配风池、太阳、外关、合谷、足临泣,治偏头痛。

阳辅配阳陵泉、丘墟、足临泣,治腋下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用拇指指腹,用力上下推动阳辅穴1~2分钟,每5分钟按摩1次,共按摩4~5次,可治疗熬夜出现的头晕、口苦等症状。

[附注]胆经经穴。

(39)悬钟GB39Xuánzhōng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悬钟穴主治头项、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痔疾,颈项强痛,便秘,现代又用悬钟穴治疗落枕,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血管性头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胸腹胀满,颈项强急,落枕,腰腿疼痛,下肢瘫痪,中风后遗症,脊髓炎,腰扭伤,头痛,扁桃体炎,鼻炎,鼻出血等。

[配伍]悬钟配内庭治心腹胀满;

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

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配肾俞、膝关、阳陵泉,有祛风湿,健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腿痛。

配风池、后溪,有祛风活络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配环跳、风市、阳陵泉,有通经活络,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坐骨神经痛。

配环跳、风市、阳陵泉、委中、足三里、昆仑,治坐骨神经痛。

配风池、外关、后溪、阳陵泉,治颈项强痛。

悬钟配百会、肾俞、太溪、足三里,治老年性痴呆。

[刺灸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足部放散。

治落枕。边捻针边叫患者活动颈部。

注意:针刺时切记手法不能过强,以免刺中腓神经分支导致下肢麻木、行走困难。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每天睡前艾灸悬钟穴1次,每次8分钟,可治疗高血压病人低压值偏高。

[按摩]经常按揉悬钟穴,可强健筋骨,补髓充脑。

[附注]八会穴--髓会。

(40)丘墟GB40Qiūxū

[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在趾短伸肌起点;有外踝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丘墟穴主治头项、肝胆、腰腿等疾患:如偏头痛,目疾,齿痛,耳聋,咽肿,项强,腋肿,瘰疠,气喘,胸胁痛,腰膝痛,脚跗肿,足跟痛,寒热往来,浑身瘙痒,疟疾,疝气,颈项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脚气,现代又多用丘墟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胸膜炎,胆囊炎,腋窝淋巴结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肠疝痛,坐骨神经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胸胁满痛,颈项强,腋下肿,胆绞痛,腋下淋巴结炎等。

[配伍]丘墟配昆仑、绝骨治踝跟足痛;配中渎治胁痛;

配大敦、阴市、照海治卒疝;

配日月、期门、肝俞、胆俞、阳陵泉、腕骨治黄疸、胆道疾患。

配风池、太冲,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配昆仑、申脉,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外踝肿痛。

配阳陵泉、期门,有疏肝利胆的作用,主治胆囊炎。

配风池、睛明、太阳、太冲,治目赤肿痛。

配昆仑、申脉、解溪、太溪、足临泣,治踝关节肿痛。

丘墟配阳陵泉、外关、日月、期门、肝俞、胆俞,治胆囊炎、胆石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痛感。

治胸痛。用1.5寸针向照海方向透刺,缓慢进针,捻转不提插。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丘墟穴,每天早上按揉次,对目赤肿痛、颈项痛、胸胁痛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附注]胆经原穴。

(41)足临泣GB41Zúlínqì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足临泣主治头目、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颔痛腮肿,齿痛,耳聋,咽肿,瘰疬,腋下肿,乳肿,胸痹,髀枢痛,膝踝关节痛,足背红肿,咳逆喘息,疟疾,月经不调,胁肋疼痛,遗溺,乳痈,足跗疼痛,偏头痛,目涩,足跗肿痛,乳房胀痛,现代又多用足临泣治疗结膜炎,泪囊炎,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颈淋巴结结核,目外眦痛,眩晕,胎位不正,退乳,中风瘫痪,足跟痛,间歇热,呼吸困难等。

[配伍]足临泣配三阴交治痹证;

配三阴交、中极治月事不利。

配丘墟、解溪、昆仑,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痛。

配乳根、肩井,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

配丘墟、解溪、昆仑、太冲,治足跗肿痛。

配日月、期门、外关、阳陵泉,治胁肋疼痛。

配风池、太阳、外关,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风池、太阳、中渚、外关,治偏头痛。

足临泣配睛明、太阳、合谷、太冲,治目赤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胀重感。

三棱针点刺出血。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注意:禁用瘢痕灸,以防艾火灼伤皮肤,影响关节活动。

[按摩]用拇指指腹揉按足临泣穴,以有酸胀、微痛的感觉为宜,可治疗女性乳房疾病,如乳腺炎、乳腺增生等。

[附注]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42)地五会GB42Dìwǔhuì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跖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地五会穴主治头、胸等部疾患:如偏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内伤吐血,乳肿乳痈,腋下肿,腰痛,足背红肿,头痛,目赤,耳鸣,胁痛,乳痈,足背肿痛,耳聋,胁肋胀痛,足跗肿痛,乳房胀痛,目赤肿痛,吐血,现代又用地五会穴治疗肋间神经痛,神经性耳聋,乳腺炎,结膜炎,腰肌劳损,足扭伤,肺结核,腋淋巴结炎等。

[配伍]地五会配耳门、足三里治耳鸣、腰痛。

配睛明、瞳子髎、风池,有祛风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

配乳根、膻中、足三里,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乳痈。

配睛明、瞳子髎、太阳、风池、太冲、合谷,治目赤肿痛。

地五会配乳根、膻中、肩井、足三里、足临泣,治乳痈。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局部有胀重感。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经常用拇指指腹按揉地五会穴,对足趾麻木等不适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43)侠溪GB43Xiáxī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之趾背侧神经。

[主治]侠溪穴主治头胸、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颌痛,外眦红肿,迎风流泪,耳鸣耳聋,颊肿,腋下肿,胸胁痛,瘰疬,乳痈,气喘,咳逆,疟疾,偏风,狂疾,足背红肿,五趾拘急,趾隙湿烂,足心发热,四肢浮肿,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赤肿痛,热病,胁肋疼痛,眩晕,胸胁疼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现代又用侠溪穴治疗偏头痛,高血压,咯血,肋间神经痛,乳腺炎,下肢麻痹,胁肋痛,寒热,目外眦痛,颊颔肿,足背肿痛,足趾痉挛,坐骨神经痛,脑卒中,腋淋巴结炎,咳血等。

[配伍]侠溪配太阳、太冲、阳白、风池、头临泣治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配太阳、率谷、风池,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少阳头痛。

配率谷、太阳、风池、外关、足临泣,治少阳头痛。

配支沟、阳陵泉,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配支沟、外关、期门、章门、阳陵泉,治胸胁痛。

配听宫、翳风,有清热通经,活络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侠溪配耳门、听官、听会、翳风、外关,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头痛目眩、耳呜时,可按揉侠溪穴来缓冲。

[附注]胆经荥穴。

(44)足窍阴GB44Zúqiàoyīn

[定位]在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和趾跖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背侧神经。

[主治]足窍阴穴主治头、五官、胸胁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于,舌强,舌本出血,热病胁痛,咳逆,烦心,梦魇,手足转筋,肘不得举,痈疽,耳赤肿痛,咽喉肿痛,热病,失眠,胁痛,月经不调,目赤肿痛,足跗肿痛,多梦,现代又用足窍阴穴治疗肋间神经痛,高血压,胸膜炎,乳腺炎,偏头痛,目眩,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脑血管病后遗症,足踝肿痛,结膜炎,哮喘等。

[配伍]配太冲、太溪、内关、太阳、风池、百会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等;

配阳陵泉、期门、支沟、太冲治胆道疾患;

配水沟、太冲、中冲、百会、风池急救中风昏迷。

配头维、太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头维、太阳、风池、率谷、外关,治偏头痛。

配翳风、听会、外关,有清热泻火,通经活络聪耳的作用。治耳鸣、耳聋。

足窍阴配少商、商阳,有清热利咽的作用。治喉痹。

[刺灸法]一般直刺0.1~0.2寸。

斜刺0.1~0.2寸。

浅刺0.1~0.2寸。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头痛和牙痛时,用5根牙签捆在一起点刺足窍阴穴,每次下。

[附注]胆经经穴。

十四、足厥阴肝经

肝脏从现代医学而言,具有解毒和储藏养份的作用,并且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脏器之一。然而,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肝和肾一样,担负着维持人的生命机能的重要任务。肝属木,可称之为人体的将军。将军率领着抵御外敌的军队,肩负排除体内、体外不断拢击的毒素的任务,是一个专司解毒的脏器。肝经发生异常时,身体即会呈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煞费苦色不佳、喉干、恶心等。下痢。阴部痛、腰痛。脚的第三、指痛。焦燥、缺乏决断力。肝经的经脉是由拇趾开始,和肾经、脾经交叉后往上行,经过性器而来到脐下约三寸之处。然后再由此地经过第九肘骨的前端,通过肝、胆等内脏。肝经由此继续往上行,并在眼下分为左右两条,一条直通头上的肾脉,一条绕往唇部终止。肝经在第九肋骨处虽然有一个分叉,但是和十二经脉的起始肺经相衔接。因此,又因到十二经脉的最初经脉,形成生命永远的循环通道。

足厥阴肝经: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 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它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本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下肢内侧,其余2穴位于腹部及胸部。首穴大敦,末穴期门。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1)大敦LR1Dàdūn

[定位]在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足趾背动、静脉;布有腓神经的趾背神经。

[主治]大敦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血崩不止,阴挺,阴缩,阴中痛,七疝,五淋,遗精,遗尿,癃闭,小便失禁,尿血,癫狂,尸厥,病症,瘼疭,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急慢惊风,腹痛,卒心痛,大便不通,口苦,哕噫,鼻衄不止,寒湿脚气,破伤风,疝气,经闭,崩漏,癫痫,小便不利,中风,缩阴症,现代又多用大敦穴治疗肠疝痛,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下垂,睾丸炎,血尿,昏厥,脑血管意外,心绞痛,膀胱炎,前列腺炎,功能性子官出血,子宫脱垂,腹股沟嵌顿疝,精索神经痛,睾丸肿痛,少腹痛,阴茎痛,脑血后遗症,癫痫嗜睡,胃脘痛,便秘,冠心病,糖尿病等。

[配伍]大敦配内关、水沟治癫、狂、痫和中风昏仆;

配膻中、天突、间使治梅核气。

配太冲、气海、地机,有疏肝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气。

配太冲、地机、气海、期门,治疝气。

配隐白、三阴交,治崩漏。

配百会、气海、三阴交、照海,治阴挺。

配隐白,直接艾炷灸,有补益肝脾,调理冲任的作用,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大敦配百会、三阴交、照海,有调补肝肾,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

[刺灸法]—般直刺或斜刺0.1--0.2寸,局部有刺痛感[6],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注意:不宜用瘢痕灸。

[按摩]经常用手指点按大敦穴,可缓解出血症。

[附注]肝经井穴。

(2)行间LR2Xíngjiān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主治]行间穴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斜,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胁痛,小便不利,崩漏,癫痫,痛经,带下,头顶痛,眩晕,面瘫,口苦,黄疸,急躁易怒,尿痛,经闭,月经过多,足背肿痛,足趾麻木,现代又用行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雀目,失眠,遗精,干湿脚气,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阴茎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精神经分裂症,脑血管后遗症,淋疾,胃脘胀痛,呃逆腹胀,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咳嗽气喘,齿痛喉痹,疔疮痈肿,腹膜炎,牙痛,失眠,足跟痛等。

[配伍]行间配睛明治青光眼、降眼压;

配太冲、合谷、、风池、百会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

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气犯胃之胃痛;

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配睛明、太阳,有清肝凉血,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配睛明、攒竹、瞳子髎、太阳,治目赤肿痛。

配百会、风池,率谷,有祛风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治偏头痛。

配气海、地机、三阴交,有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经。

行间配气海、地机、太冲、合谷、三阴交,治痛经。

[刺灸法]直刺0.3--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放散至足背。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一边用中指指腹强压行间穴,一边吐气,有轻微疼痛感,重复按压2~3分钟,可缓解头痛、耳呜耳聋、失眠。

[附注]肝经荥穴。

(3)太冲LR3Tàichōng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解剖]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精液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飱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目赤肿痛,口喎,胁痛,疝气,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咽痛,目赤,痫疾,青盲,近视,面瘫,咽喉干痛,耳鸣,耳聋,中风,胃痛,腰痛不可俯仰,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咽痛喉痹,阴缩,现代又用太冲穴治疗高血压,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症,乳腺炎,失眠,胁肋胀痛,黄疸,遗溺,尿闭,遗精,闭经,滞产,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泌尿系感染,腹痛腹胀,心绞痛,胸肋胀痛,肠炎,颈淋巴结核,四肢关节疼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等。

[配伍]太冲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

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

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治贫血、羸瘦;

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配合谷,称为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

配合谷,称为“四关”,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7]。

临床上太冲与合谷相配,称“开四关”,主治痹痛和神经系统疾病。

配足三里、中封,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行步艰难。

配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治行步艰难。

配气海、急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

太冲配气海、急脉、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一般直刺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足底放射。

治足重、步行困难。1寸针直刺0.6寸,使局部酸胀。

注意:太冲穴较为敏感,故针刺时手法应轻,以免产生疼痛。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按揉太冲穴,对除焦虑有特效[8]。

肝气旺于春,故应以养肝为主,可每天按摩太冲10~30分钟。

[附注]肝经输穴、原穴。

(4)中封LR4Zhōngfēng

[定位]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在胫骨前肌腱的内侧;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侧皮神经的分支及隐神经。

[主治]中封穴主治前阴、肝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等疾患:如疝气偏坠,遗精白浊,阳痿阴痛,癃闭,五淋,身黄,低热,不嗜食,臌胀,浮肿,腹痛,疟疾,瘿气,腰痛,膝肿,筋挛,寒湿脚气,足逆冷,草鞋风,疝气,遗精,小便不利,内踝肿痛,下肢痿痹,足踝肿痛,阴茎痛,遗精尿闭,小便淋沥,绕脐痛,疝气腹痛,腹部膨胀纳差,现代又用中封穴治疗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膀胱炎,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尿路感染,肝炎黄疸,腰足冷痛等。

[配伍]中封配胆俞、阳陵泉、太冲、内庭泄热舒肝,治黄疸、疟疾;

配足三里、阴廉治阴缩入腹、阴茎痛、遗精、淋症、小便不利。

配解溪、昆仑,有活血消肿的作用,主治内踝肿痛。

配太溪、解溪、昆仑、足临泣,治踝关节肿痛。

配气海、中极,有利水通淋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

配气海、中极、三阴交,治小便不利。

配大赫、志室,有固摄精关的作用,主治遗精。

中封配肾俞、命门、志室、三阴交,治遗精。

[刺灸法]一般直刺0.3~0.5寸。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足背放散。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拇指指端用力按中封穴,每次3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可调理男性肾虚。

[附注]肝经经穴。

(5)蠡沟LR5Lìgōu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下三分之一处;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前支。

[主治]蠡沟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崩漏,疝气,遗溺,癃闭,阴痛阴痒,强阳不倒,梅核气,善噫,少腹痛,腰痛,足寒胫酸,小便不利,遗尿,带下,下肢痿痹,外阴瘙痒,睾丸肿痛,腰痛不可俯仰,足胫疼痛,阴痒,小腹满,腰背拘急,胫部酸痛,现代又用蠡沟穴治疗子宫内膜炎,肠疝痛,睾丸炎,性机能亢进,睾丸卒痛,遗精,足胫酸痛,功能性子宫出血,尿闭,精神疾病,脊髓炎,心动过速,腰背部及膝关节急慢性损伤等。

[配伍]蠡沟配百虫窝、阴陵泉、三阴交治滴虫性阴道炎;

配中都、地机、中极、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带下症、睾丸炎;

配大敦、气冲治睾肿、卒疝、赤白带下。

配阴陵泉、三阴交,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胫部痠痛。

配太冲、气海,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气及睾丸肿痛。

蠡沟配百会、关元,悬灸或隔附子饼灸,有温阳举陷升提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

配阴陵泉、三阴交,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胫部痠痛。

配阴陵泉、三阴交、太溪,治胫部酸痛。

配百会、关元,悬灸或隔附子饼灸,有温阳举陷升提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

配百会、关元、气海,治子宫脱垂。

配太冲、气海,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气及睾丸肿痛。

蠡沟配大敦、太冲、气海,治疝气及睾丸肿痛。

[刺灸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平刺0.5--0.8寸,局部有胀重感。

治阴道痒。针尖向上平刺、捻转,即可止痒。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多揉蠡沟可治阴囊湿疹、阴道瘙痒等湿热病。

[附注]肝经络穴。

(6)中都LR6Zhōngdū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中央;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中支。

[主治]中都穴主治肝肾、少腹等疾患:如疝气,遗精,崩漏,产后恶露不尽,少腹满痛,肠澼,手足拘急,脚胫枯瘦,湿痹,胫内廉红肿,腹痛,泄泻,恶露不尽,胁痛,下肢痿痹,现代又用中都穴治疗急性肝炎,下肢神经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月经不调,带下,少腹痛,泻痢,盆腔炎阴暴痛,腹胀腹痛,痢疾泄泻,肠炎,急性肝炎,膝关节炎症,下肢麻痹疼痛,足软无力,喉炎等。

[配伍]中都配血海、三阴交治月经过多和崩漏、产后恶露不绝;

配合谷、次髎、三阴交治痛经;

配脾俞、阴陵泉治白带症;

配足三里、梁丘治肝木乘土之腹胀、泄泻;

配太冲治疝气;

配三阴交、阴陵泉、膝阳关、膝关、伏兔、箕门治下肢痿痹瘫痛。

配三阴交、阴陵泉,有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胫寒痹痛。

配归来、太冲,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

配隐白、大敦,艾炷灸各,有温经止血的作用,主治崩漏。

治腹痛穴位配伍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配穴:寒邪内积者,配神阙、公孙;

湿热壅滞者,配阴陵泉、内庭;

饮食停滞者,配下脘、梁门;

肝郁气滞者,配太冲、期门;

脾阳不振者,配脾俞、章门;

急性腹痛者,配梁丘。

配三阴交、阴陵泉,有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胫寒痹痛。

配太溪、三阴交、阴陵泉,治胫寒痹痛。

配归来、太冲,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

配归来、太冲、气海,治疝气。

配隐白、大敦,艾炷灸各穴,有温经止血的作用,主治崩漏。

配隐白、大敦、三阴交,艾炷灸各穴,治崩漏

[刺灸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一般沿皮刺0.3~0.5寸。

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放散至膝部。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中指指腹揉中都穴,可缓解急性肋骨痛、急性肝区痛、急性眼睛胀痛。

[附注]肝经郄穴。

(7)膝关LR7Xīguān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膝关穴位于小腿前内侧,胫骨内踝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上部,阴陵泉穴后1寸处。另说“犊鼻下三寸”《备急千金要方》;“犊鼻下一寸二分,向里横开寸半,下直中都,相去五寸”《针灸集成》。

[解剖]在胫骨内侧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膝关穴主治下肢部等疾患:如白虎历节,寒湿走注,下肢疼痛,腰腿不便,浑身风疹,透脑疽,膝髌肿痛,下肢痿痹,膝股肿痛,膝痛,脚气,鹤膝风,咽喉痛,现代又用膝关穴治疗风湿性膝关节炎,痛风,髌骨软化症,髌上滑囊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配伍]膝关配足三里、血海、阴市、阳陵泉、髀关、伏兔、丰隆治中风下肢不遂、小儿麻痹等;

配委中、足三里治两膝红肿疼痛。

配梁丘、血海、膝眼,有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膑肿痛。

膝关配阳陵泉、膝眼、委中、鹤顶,有祛风活络,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炎。

配梁丘、血海、膝眼,有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膑肿痛。

配梁丘、血海、阳陵泉、足三里,治膝髌肿痛。

膝关配阳陵泉、内膝眼、犊鼻、委中、鹤顶,治膝关节炎.

[刺灸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直刺0.8--1.5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用拇食二指的指腹拿捏膝关穴3~5分钟,可以有效缓解膝部和下肢疼痛。

(8)曲泉LR8Qūquán

[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屈膝,在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中)

[解剖]在胫骨内髁后缘,半膜肌、半腱肌止点前上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布有隐神经、闭孔神经,深向腘窝可及胫神经。

[主治]曲泉穴主治前阴、肝肾、膝部等疾患:如小便不利,遗尿,癃闭,疝气腹痛,阴痛阴痒,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阴挺,经闭,血瘕,身热头痛,目赤痛,胸胁支满,发狂,衄血,膝胫冷痛,筋挛不伸,四肢不举,少腹痛,尿闭,泄泻,痢疾,阴痒,遗精,膝痛,痛经,带下,阳痿,淋证,小腹痛,膝股肿痛,外阴疼痛,膝股内侧痛,腹痛,现代又用曲泉穴治疗肾炎,肠疝,尿潴留,阴道炎,子宫下垂,前列腺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子宫脱垂,遗精阳萎,子宫收缩不全,肾炎,精神疾病,目眩目痛,泄泻痢疾,膨胀纳差等。

[配伍]曲泉配丘墟、阳陵泉治胆道疾患;

配肝俞、肾俞、章门、商丘、太冲治肝炎;

配复溜、肾俞、肝俞治肝肾阴虚之眩晕、翳障眼病;

配支沟、阳陵泉治心腹疼痛、乳房胀痛、疝痛;

配归来、三阴交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配膝眼、梁丘、血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膑肿痛。

配梁丘、血海、内膝眼、犊鼻,治膝髌肿痛。

配中极、阴陵泉,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

配中极、阴陵泉、三阴交,治小便不利。

配百会、气海,有温阳益气的作用,主治阴挺。

曲泉配中极、太冲、三阴交,治阴痒]。

[刺灸法]直刺1--1.5寸,局部酸胀,可向周围放散。可透膝阳关,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膝关节。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1、生殖系统疾病:治疗子宫脱垂、阴道炎、前列腺炎、遗精、阳萎、白带、产后腹痛、阳痿、月经不调、痛经等;

2、泌尿系统疾病:治疗小便不利、肾炎等;

3、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精神疾病、目眩目痛等;

4、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泄泻痢疾、膨胀纳差等;

5、其他疾病:治疗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衄血、降血压等。

按摩曲泉穴时,屈膝,在膝关节内侧,大腿与小腿连接褶皱尽头的凹陷处便是曲泉穴。以大拇指垂直按压同侧曲泉穴,两手同时进行,每次5~8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按摩期间注意不要进食油腻、辛辣食物,并注意避免着凉。

[附注]肝经合穴。

(9)阴包LR9Yīnbāo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股骨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解剖]在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内收长肌中点,深层为内收短肌;有股动、静脉,旋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股前皮神经,闭孔神经浅、深支。

[主治]阴包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便不利,少腹疼痛,遗尿,癃闭,月经不调,两股生疮,腹痛,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小腹,现代又用阴包穴治疗痛经,尿失禁,腰骶神经痛,遗溺,尿闭,盆腔炎,腰腿痛,骶髂关节炎,腰肌劳损,腹股沟淋巴结炎等。

[配伍]阴包配交信治月经不调;

配关元、肾俞治气虚不固之遗尿;

配箕门、足五里、血海治膝股内侧疼痛,小儿麻痹的肌萎缩。

配交信穴治月经不调;

配关元穴、肾俞穴治气虚不固之遗尿;

配箕门穴、足五里穴、血海穴治膝股内侧疼痛,小儿麻痹的肌萎缩。

配气海穴、中极穴、肾俞穴,有补肾益气,固摄膀胱的作用,主治遗尿。

配关元穴、血海穴、三阴交穴,有活血通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配气海、中极、肾俞,有补肾益气,固摄膀胱的作用,主治遗尿。

配中极、气海、三阴交,治遗尿。

阴包配关元、血海、三阴交,有活血通经的作用。治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可向周围放散。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疗法]点按法、指推法、揉法。

用拇指指腹轻揉阴包穴,可增强生殖器官的功能,也可预防女性乳腺疾病。

1、自我按摩时坐在床上,两脚掌相对并在一起,握拳用同侧的掌指关节由上向下轻敲绷起的那根筋(这是肝经的线路)或者正坐位双脚着地,同侧小指掌指关节轻敲大腿内侧亦可,3-5遍后,“阴包穴”会有强烈痛点,严重者痛不可摸,多数人左侧痛感强于右侧。

2、自我按摩时用食指向脚踝方向勾住“太冲穴”然后点揉,如果有痛点可以用拇指向下点揉至趾蹼处的“行间穴”。此穴可泄肝火改善情绪异常、烦躁口苦、凌晨1点~3点易醒等症。

3、最佳探查、按摩时间:晚7点-9点敲揉。“阴包穴”5分钟/侧。按揉“太冲穴”5分钟/侧。辅助调理疾患:巅顶头痛、眩晕、高血压、烦躁、易怒等。

4、用拇指指腹轻揉阴包穴,每次1~3分钟,长期坚持按摩,可以增强生殖器官功能,预防乳腺增生。

(10)足五里LR10Zúwǔli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解剖]有内收长肌,内收短肌;有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闭孔神经浅支和深支。

[主治]足五里穴主治以少腹、前阴疾患为主:如少腹胀满,小便不利,睾丸肿痛,阴囊湿痒,肠风下血,四肢倦怠,嗜卧,股内侧疼痛,小腹痛,小便不通,阴挺,阴部湿痒,小腹胀满,股内侧痛,瘰疬,带下,癃闭,少腹胀痛,胸闷气短,现代又用足五里穴治疗尿潴留,遗尿,阴囊湿疹,尿潴留等。

[配伍]足五里配三阳络、天井、历兑、三间治嗜卧欲动摇。

配血海、三阴交、风市:有养血祛风的作用,主治阴囊湿疹;

配气海,太冲:有舒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睾丸肿痛;

配中极、阴陵泉: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尿潴留。

配气海,太冲,有舒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睾丸肿痛。

配血海、三阴交、风市,有养血祛风的作用,主治阴囊湿疹。

配中极、阴陵泉,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尿潴留。

足五里配中极、阴陵泉、三阴交,治尿潴留。

[刺灸法]直直刺0.5~1.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扩散至大腿前侧面。应注意避开股动、静脉、血管。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按摩足五里穴,可缓解小便不通畅、阴部湿痒、浑身倦怠无力等症状。

(11)阴廉LR11Yīnlián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解剖]有内收长肌和内收短肌;有旋股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股神经的内侧皮支,深层为闭孔神经的浅支和深支。

[主治]阴廉穴主治肝肾

前阴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妇人无子,疝痛,阴门瘙痒,气攻两胁,腿股疼痛,股内侧痛,月经不调,带下,外阴瘙痒,阴肿,小腹痛,少腹疼痛,下肢拘急,现代又用阴廉穴治疗腹股沟淋巴结炎,下肢麻痹,腰腿痛,下肢痉挛等。

[配伍]阴廉穴配曲骨、次髎、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月经不调、白带多、阴门搔痒、股癣等;

配肾俞、大赫、命门、太溪治妇人不孕、男子不育症;

配委中、次髎、膀胱俞治膀胱炎、膀胱结石。

配关元、三阴交、血海,有活血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配关元、血海、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配归来、冲门,有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少腹疼痛。

配气海、归来、五枢,治少腹疼痛。

阴廉配归来、冲门,理气止痛,主治少腹疼痛;

阴廉配关元、归来、三阴交,治妇科病;

[刺灸法]直刺0.8~1.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放散至大腿内侧及膝关节部。

一般直刺1.0~1.5寸。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中指指腹同时揉按两侧阴廉穴3~5分钟,可治生殖系统疾病。

按摩阴廉穴可以治疗生殖系统的疾病,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部瘙痒、阴肿、疝痛等症状,有改善、调理、医治、保健作用。

四指并拢,从下往上按揉,有胀、酸、疼痛的感觉。两侧穴位,先左后右,每次大约按揉3~5分钟,也可以两侧穴位同时按揉。按压此穴每天3-5次,每次2-4分钟,可以治疗各种炎症,而且经常按压商丘穴能有效保养乳腺,能提高受孕机会。

(12)急脉LR12Jímài

[定位]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外下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解剖]有阴部外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耻骨支,外方有股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深层为闭孔神经的分支。

[主治]急脉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少腹疼痛,疝气偏坠,茎中痛,阴挺,股内侧痛,疝气,小腹痛,少腹痛,月经不调,阴茎痛,腿痛,睾丸痛,外阴肿痛,现代又用急脉穴治疗睾丸炎,鞘膜积液,子宫下垂,子宫脱垂,睾丸鞘膜积液,阴部肿痛等。

[配伍]急脉配大敦治疝气、阴挺、阴茎痛、阳痿;

配阴包、箕门、曲泉、足五里治下肢痿瘫、小儿麻痹。

配太冲、曲泉,有疏肝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气。

配太冲、中封、曲泉,治疝气。

配关元、归来,有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少腹痛。

急脉配气海、关元、归来,治少腹痛。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扩散至外阴部。

一般直刺0.5~1.0寸,避开动脉。

急脉乃厥阴之大络,为睾丸之系带,治癫疝可灸之,不可刺。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谓:“可灸而不可刺。”。

注意:针刺时须避开股支、静脉。

艾条灸5~10分钟。《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谓:“可灸而不可刺。”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

[按摩]用中指指腹轻揉左右急脉穴,每次1~3分钟,可改善精力减退、腰腿寒冷。

(13)章门LR13Zhāngmén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主治]章门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主治脾胃、肝肾等疾患: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胸胁满痛,背强腰痛,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小儿疳积,肠疝痛,胸胁痛,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腰脊痛,现代又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膀胱炎,肾炎,肝脾肿大,肠炎等。

[配伍]章门配足三里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

配天枢、脾俞、中脘、足三里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

配肾俞、肝俞、水道、京门、阴陵泉、三阴交、阳谷、气海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配足三里、梁门,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腹胀。

配足三里、阴陵泉、公孙,治腹胀。

配内关、阳陵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配外关、阳陵泉、足临泣,治胸胁痛。

配足三里、太白,有健脾和胃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章门配内关、足三里、太白,治呕吐

[刺灸法]一般斜刺0.5~0.8寸,

直刺0.8~1寸,侧腹部有酸胀感,并可向腹后壁放散。

直刺或斜刺0.5~1寸,不宜深刺。

注意:章门穴右侧为肝右叶前,左侧为脾下方,不可向内上方深刺。

章门穴右侧深部当肝脏的下缘,左侧深部为脾脏的下缘,因此,针刺时针尖不宜向肝脏或脾脏方向深刺,以免造成肝、脾损伤。

该穴所处部位深层为肝脾所在,故肝脾肿大患者,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肝脾。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腹痛、腹胀时用拇指指腹轻柔地按摩,一般持续3~5分钟,即可缓解。

[附注]脾经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14)期门LR14Qīmén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有腹直肌,肋间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七肋间神经。

[主治]期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胁部疾患:如心下切痛,饮食不下,呕吐呃逆,伤食腹坚,霍乱泄注,下痢脓血,奔豚上下,消渴,血臌,胸胁支满,积聚痞块,胸中热,卧不安,谵语不止,目眩,面赤,项强,瘖不能言,疟疾,伤寒热入血室,癃闭,遗尿,小便难,妇人产后余疾,胸胁胀满,癃闭遗尿,口苦,郁闷,呕吐,呃逆,吐酸,乳痈,腹胀,胸胁满痛,黄疽,胁下积聚,现代又用期门穴治疗胆囊炎,胸膜炎,肝炎,肝萎缩,肋间神经痛,心肌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炎,胃炎,肝肿大,心绞痛,腹膜炎,肾炎,高血压等。

[配伍]期门配大敦治疝气;

配肝俞、公孙、中脘、太冲、内关治肝胆疾患、胆囊炎、胆结石及肝气郁结之胁痛、食少、乳少、胃痛、呕吐、呃逆、食不化、泄泻等。

配内关、治呃逆;配阳陵泉、中封治黄疸。

配肝俞、膈俞,有疏肝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胸胁胀痛。

配内关、足三里,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呃逆。

配阳陵泉、中封,有舒肝利胆的作用,主治黄疸。

配肝俞、膈俞、外关、阳陵泉,治胸胁胀痛。

配日月、肝俞、胆俞、至阳,治黄疸。

配内关、足三里,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呃逆。

[刺灸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斜刺或平刺0.3~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腹后壁放散。

注意:内部右侧为肝右叶前缘,左侧为横结肠及胃底,不宜深刺。

针刺时应控制好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肝、肺。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3-10分钟。

[按摩]每天按揉期门穴2次,每次下。可治各种妇科疾病和男科前列腺肥大。

期门穴,击中后,冲击肝、脾。

[附注]肝经募穴。

返回督脉任脉肺经大肠经

十四经络穴位彩图素材

董氏七十二绝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adezzz.com/klzl/98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