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荐歌:仲夏夜茫,七月未央,你我年少轻狂,不惧岁月漫长。
01
关于转行
我本科就读财经学校的财会类专业,当年属于高分入场,由于学校一直说审计专业的就业前景特别好,身边更多的同学是转专业过来或者修双学位,所以本科四年从未萌生过转行的想法。
真正想要转行的契机发生在本科毕业工作8个月之后。经过半年多枯燥无聊的审单工作,我觉得会计这份工作很难带来切实的成就感,况且不是与业务直接相关的部门,部门重要性和话语权都会大打折扣。
当然,转行做数据分析也不是一个一开始就明确规划好的目标。最开始的初衷是工作半年左右想精进一下Excel技能,于是去找视频自学了VBA编程,觉得还蛮有意思,后来知道了数据分析这个岗位,又去拉勾网和知乎上搜索了职位要求和自学相关知识的书籍、材料推荐,并自学了一段时间SQL基础,觉得自己有足够的兴趣可以继续学下去后,便逐渐将目标锁定在与数据相关的工作岗位上。
总结:决定要不要转行的根本在于评估自己能不能满足这份工作的要求,而不是这个工作有没有前(钱)途。
图/滴滴的wj咖啡厅
02
关于留学
最开始的转行规划中也没有留学这一项,本来是计划考研,目标是统计学。想读研的原因主要是希望刷一个统计/数学/计算机相关的学位,因为很多数据分析师的招聘JD会列出这个要求。
后来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港中深的数据科学专业非常符合我的职业诉求,想着“既然要准备材料不如多申请几所“,于是有把港城大和港理工一起加入申请列表。
之所以只申请香港学校,是考虑香港离深圳很近,方便参加校招。港前三的BA专业后期直接放弃了申请,因为GRE很难,加上我没有什么名校情结又参加过秋招了解过校招形式,考了一次看到差距后就放弃死磕GRE,继续去自学Python了。
国内对于英港澳留学生一直有“水硕”论调,而我也是抱着接受这种论调而选择去的香港。坦白说,仅凭一年的硕士课程学到的东西,想转到数据分析岗位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与我而言,转行成功的秘籍除了香港求学带来学历和二次应届生身份的加成,技术的加成,其余更多是依靠不断地自学、刷题和实习。
总结:硕士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都不会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通关宝典,普通人需要靠自己主动弥补学校课程和企业招聘要求的脱节。
图/港城学校天台
03
关于选择
迄今为止令我感到最庆幸的一次选择,是选择了在本科毕业后直接工作而不是继续考研,当时只是单纯地认为会计这份工作不需要研究生,而且研究生读完工作未必有已经具备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混的好。如果按照家人的想法按部就班地读完研再工作,转行的沉默成本必然要高出很多。
诚然,我这样说不是为了劝大家本科毕业后直接工作,接受社会的毒打,而是想说,成年人需要权衡自己的选择并且为选择负责。除了上面提的考研还是工作外,我后面还面临过很多次需要做选择的问题,比如说要不要转行、要不要辞职申请硕士、要不要放弃现有的待遇还行的offer继续冲秋招。
我做选择的方法是对比选项之间的风险,也就是可能出现的最差情况:
转行,最差的结果是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可转行还是以失败告终,重新继续做会计。这听起来不会比转行前更差了,那就转吧。
裸辞,如果申请不成功就重新再找工作,可能预期工资比辞职前要低一些。
做好最差的心理建设再努力去准备,结果往往不会太差,内心也会相对坦然。
图/滴滴办公楼之一
总结:越长大越觉得不是别人说好或者觉得好的事物就是好的,每个人追求的想要的未来都不一样,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也不一样,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并坦然接受,这点很重要。
滴滴秋招:这里帮大家梳理一下滴滴秋招全过程,一轮笔试+三轮面试,笔试包括单选、多选、业务、sql、算法,时长1.5-2h。面试一天内完成,一轮主要问技术相关(sqlpython),二轮主要是业务相关,根据简历和回答展开,三轮boss面,面试加等待在三个小时以内。
04
关于数据分析
近两年数据分析真的太火了,最近好几家企业的秋招报告里,数据分析岗都是热门投递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