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论文浅议概括能力的训练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尤其重要,语文能力素质中,概括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关键词]概括能力语文素养抽象化段意写作训练

从认识的角度说,概括就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从思维的角度说,概括就是从分析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从表达的角度说,概括就是从含蓄到直白,从间接到直接,以简驭繁、化繁为简的语言运用过程。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并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基本功。语文能力素质中,概括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初中语文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以下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尤其重要。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考查是近年来河南中考的重点。在积累与运用部分有概括材料或图表的题目,分值为2—3分。在现代文阅读中,针对不同的文体的概括题也是必考的,记叙类文体会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说明或议论文体会考查概括说明对象特征或论点,也会对论证思路或说明思路进行考查。现代文阅读中有关概括能力的题目分值为9—10分。由此可见,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概括能力的训练多么重要。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可从下面方面着手。

一、明确概括的要求

概括性语言的特点:综合的、抽象的、直白的、正面的;而非概括性语言的特点:具体的、形象的、含蓄的、侧面的、反面的。

概括的要求是四个字:简洁、明了。目前很多学生在概括上的问题主要就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不是太罗嗦——犯了不简洁的毛病,就是太简单——犯了不明了的毛病,所以真正要做到这四个字不容易。

要做到简洁,在浏览文章后,首先一定要把目光从文字中收回来,在脑子里想“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这“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就是概括出来的主体。;其次要把握字数。小节意思和段落大意一般在两行以内;全文主要内容要控制在三行以内。

要做到明了,首先就是不能写病句,意思表达要完整,要用完整的句子形式来表达。比如“介绍了松鼠的样子”,这是短语形式,不是句子。而“松鼠的样子很可爱。”就是正确的用句子表达的形式。

其次,概括出来的意思不能像缩句过的句子那样,只是“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没有一丁点的枝枝蔓蔓,要在适当的地方加一些内容,把意思稍微表达得清楚一些。例如《钓鱼的启示》第二节,把它概括为“我和父亲很高兴。”就有些欠缺,他们为什么高兴呢?这样概括就比较好:“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我们父子俩都非常高兴。”

同时,概括的时候对语言也有一些要求。首先应该用陈述句,不能用感叹句、疑问句等;其次,不能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再次,不能直接引用对话,如果需要这些内容,可改为第三人称的转述形式。比如:爸爸对我说:“我不能背信弃义。”可以表达成这样“爸爸对我说他不能背信弃义。”

二、概括段意、层意

过去阅读教学偏重于串讲、串问,偏重于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教学用的时间较多,收效却不大。有的教师甚至把教参的段落划分和段落大意告诉学生,让学生再去背这些东西。这种语文教学方法剥夺学生独立思维的机会,再加上语文课一味地搞分段、概括大意,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因而这种语文教学法曾遭到抨击。

而近些年的阅读教学又偏重于感悟、体验,至于感悟什么,体验什么,教师往往把握不住、目标不太明确。有的教师又将分段、段意概括这些培养语文能力的方法拒之千里,视作是老土的语文方法。我认为,我们看问题、做事情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提出给阅读的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但不等于说这方面的训练就不要了。殊不知,在对课文分段,段落大意过程中,是让学生明白作者写作思路,理清文章脉络,这样更能准确,更好地把握作者的主要的写作意图。而概括段落大意可以直接有效地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我们反对的是给每篇课文分段、归纳段意。但有的课文,较适合分段的,段落大意也容易归纳的,我想,是可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的。优秀的议论文背后是语言逻辑缜密的思路,在进行说明文和议论文教学时,训练学生对段落大意的概括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河南中考从—年连续三年考察了论证思路,年中考又考查说明思路。如果学生能概括出段意或层意,那么对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总之要因文而教,不要搞一刀切。只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握一个度,适当向学生授以一些方法,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三、授以一些基本的模式

有人一看到模式、框架,便会认定这是框死人思维的东西,是箝固人思维活跃发展的紧箍咒。一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是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的阶段。某种能力的获得或形成,其过程肯定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也便是我们所谓的“模式”、“框架”。

记叙文的材料内容的概括可主要从下面几方面去考虑:(1)概括句的基本框架: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主要的事(或话),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2)尽量撮取文中的语言(句子或词语)(3)概括不仅要抓住主要人物(事物)、主要事件,而且概括后的语句要以主要人物(事物)为主语。小说教学的情节概括尤其不能错过,像《孔乙己》、《范进中举》这样的经典小说更是不能错过的。

四、辅助学生形成概括语言的能力

如前所述,学生概括能力的语言智能障碍,表现为词汇的贫乏而言不达意,更表现为不能掌握概括的语体特征。词汇的积累之功不在一朝一夕。“概括性语体”的掌握,其要领有:提炼准确的修饰词,多用关联词,某些固定句式的组合(诸如:通过什么,刻画了什么,阐述的什么)等。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形式得到克服。比如《窗》的教学,可以用如下的天空予以提炼概括文章主题:“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因为。”那么,关于本文主题的多样解读就会呈现:这是一出因为嫉妒的悲剧,这是一颗有关自私的恶果,这是一组人性善恶的对比,这是一则损人利己的寓言,这是一段有关战争阴影的尾声,这是一个好人不得好报的不幸故事……。

再如余映潮老师在进行《春》的教学时,别出心裁的设计了该说训练板块,仿照示例给三、四段各批注两个字,出示的例子分别是“赞草、咏花、写人”,看似简单的训练,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五、进行有关概括能力的写作训练

概括能力可以在有针对性的读与写的浸润中得到提高。教学中,适当推荐评论类的文章和著作给学生非常有必要。近来热门电影《摔跤吧,爸爸》即不错的选择,观赏这部电影后,再来一篇影评文字对照,对培养学生在情节的整体驾驭及表现意图方面的概括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写作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更为多样。针对课文的概括,可以以“孔乙己其人”之类为题,写篇人物简介或人物名篇之类的文字;读大篇幅的名著,可以按照内容分阶段做清洁概括;读一本书,可以做一个书评;喜欢一首歌,可以写一段推荐词;乃至班级的某些评选活动,可以写一系列的颁奖词等等。

总之,概括能力在整个语文能力的构成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以上这些举措,直接指向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而最终会带来语文学习鉴赏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突破口。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方面去多下些功夫,为学生寻找些“捷径”。

赞赏

长按







































哪儿治疗白癜风好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adezzz.com/klzd/2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