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年论文演讲点评沙龙第二场在理科5号楼室举行,沙龙主题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担任嘉宾的有(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在全、白雪秋、吴文、宋国兴、宋朝龙、陈佳、易佳乐、封世蓝、赵顺、秦子忠。本硕博共二十名学生依次发表学年论文演讲;数十名学生参加交流。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亚男主持。
晚6点半,活动正式开始。李亚男首先对活动参与人员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出席活动的点评嘉宾。在介绍了活动规则后,演讲沙龙正式开始。
李亚男主持活动现场首先,17级大钊班本科生、经济学院华亮文同学进行了题为《教育劳动的生产性辨析》的报告。他根据马克思本人“这些教师对学生来说虽然不是生产工人,但是对雇用他们的老板来说却是生产工人”的论述提出了教育劳动是否为生产性劳动的问题。接着,他回到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探究“生产性劳动”的范畴,并据此对教育劳动的归属问题进行了探讨:基于简单劳动过程,生产劳动的基本特征就是耗费劳动者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并生产出劳动产品。在此种定义下,教育劳动归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基于商品交换关系,生产劳动指创造价值的劳动。基于此种定义,私立教育中的教育劳动属于生产劳动,然而公共教育却被排斥出了这一范畴;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劳动指给使用劳动的人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此种情况下,便出现了教育劳动对于“学生”和“老板”来说有着不同归属的情况。
华亮文发言接着,来自药学院的17级大钊班本科生庄若璇作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上的科学理论、思维与态势》的报告。她将自己的专业脑学科的知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探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问题。她认为,中国地处“东亚细亚”,我国的科技进步不仅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也要结合自身的地域特点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开辟出一条创新驱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道路。科学的进步与社会学、哲学、经济学、人类学、伦理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科技与人文,二者缺一不可。科技的突破依赖于思维的创新、伦理学的拓展、社会学的发展,而人文学科也可以借助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手段进行研究。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也是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后现代意识崛起,人民愈发注重感性抒发、注重自我表达、注重个性张扬。虚拟现实的出现为我们带了诸多便利,同时对当下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了挑战,面对现代技术与道德关系的辩驳,我们提倡“技术祛魅与道德祛魅”。同时,针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已有的逻辑思维体系已经呈现出疲惫感,于是“生态学”、“STS”等全新的视角和模式应运而生。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全人类的、划时代的世纪性命题,我们应当调整人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关系的传统认同,使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庄若璇发言同样来自经济学院的17级大钊班本科生王泰程报告的题目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与非均衡》。他从价值规律和供需规律两个方面对马克思的《资本论》进行了考察和探究,分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资本主义生产与“均衡”的关系。他结合马克思本人的论述,对北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斯威齐和我国学者刘小怡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反驳,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描述,实际上并不是,甚至否定了一般均衡。最后,他指出,“在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坚持历史地考察问题,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历史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数据分析与个体分析的方法,或许才能更加全面地解决问题”。
王泰程发言17级大钊班本科生,来自中文系的付碧雯接着以《消费主义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为题做了报告。她认为,便捷购物模式、快捷支付模式、超前消费方法等,让人们在无数个让人眼花缭乱的电商购物节的轰炸下迷失在购物的海洋中。她以双十一购物节中北大学生的消费为样本,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进行了调研,并基于消费主义的视角进行了剖析。她指出,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大学生淹没在了消费主义的洪流之中,进行着诸多符号性的消费,这不仅与外部环境有关,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心理也有着重要关系。因此,她呼吁大学生面对诱导性的消费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
付碧雯发言本科同学的报告至此告一段落,评委老师进行了打分。研究生的主题报告随后开始。首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方向的18级硕士生游潇泓作了题为《浅析消费社会及现实思考》的报告。游潇泓以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为基础,基于对书本原文的理解,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她认为,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对后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特征进行了分析——以物的丰盛为起点,根本支配是符号价值,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渗透到各个方面。他从符号的角度构建了新的社会体系,对于马克思的生产决定消费逻辑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对符号体系逻辑的探索。他所提出的符号消费模式对于当今消费社会环境构建及消费者的自我认同问题有相当的启示意义。
游潇泓发言政治经济学方向的硕士生徐笑川紧接着以《简述世界经济体系思想》为题进行了演讲。他分析了贡德·弗兰克的经典著作《白银资本》中的世界经济体系思想,并基于其与马克思的世界经济体系思想的对比进行了评述。他认为,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对向“欧洲中心论”发出了挑战,以白银作为媒介构建了不同于传统的世界体系,肯定了亚洲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否定了欧洲的优越性。然而在归纳规律方面,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就比较成熟,关于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起源也有较为详实的论述。但是,弗兰克的理论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且有着很大的扩张空间。
徐笑川发言政治经济学方向的18级硕士生吴迪曼作了题为《希法亭〈金融资本〉中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性》的报告。她指出,希法亭的关于流通的观点并非“流通决定论”。其“纸币价值决定论”问题在于其认为纸币通过流通可以获得价值而并非代表价值。希法亭的“金融资本”概念应该加入生产集中与垄断,且其对于垄断原因的分析具有局限性。而其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有机整体中的一个孤立部分,尽管忽略了经济危机更深层次的原因,对于今天的经济危机性质的分析依旧有着借鉴意义。
吴迪曼发言18级硕士生胡伟申报告的题目为《土地财政转型研究》。他指出,土地财政在为我国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提高房价、阻碍区域技术创新、损害经济长期增长等问题。土地财政也与受到极大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白芷酊治白癜风效果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