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平执事敬我的博导经

编者按

研究生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研究生导师肩负着艰巨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马来平教授作为一名资深博导,在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有着独到且行之有效的经验,培养了众多优秀硕博研究生。近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年第5期)首篇刊发马教授《执事敬:我的博导经》一文,倡导研究生导师队伍弘扬传统文化“执事敬”的优良传统。导师如何促使学生端正专业思想;如何带领学生阅读经典;如何帮助学生打赢学位论文写作攻坚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本期文章寻找答案。

摘要

“执事敬”即敬业精神是中华民族“君子”人格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核心要素之一,自然也是导师育人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基于此,在培养博士生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言传身教: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领读经典:促使学生打好专业基础;传、帮、带:打赢学位论文写作攻坚战。

毫无疑问,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建设一支过硬的导师队伍,而要建设一支过硬的导师队伍,首要问题是提升导师的育人能力。“导师的育人能力”包含的内容很广,如导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政治素质、敬业精神等都是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而也都属于导师育人能力的范畴。特别是敬业精神,对于培养研究生至关重要。假设一位导师的业务水平很高,但他对研究生“放羊”、不管不问,一年到头见不了学生几回,恐怕也很难带出高质量的学生;或者导师只把研究生当劳动力,对研究生疏于教学与管理,尽管研究生通过做项目能学到一些东西,但效果必定大打折扣。一位教师既然当上了博导,学术上应该达到了一定水准。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研究生导师育人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研究生导师的敬业精神了。可以认为敬业精神是导师育人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

我们的祖先一向重视敬业精神,只不过他们习惯于使用“执事敬”或“敬事”这样的词。执事敬或敬事就是踏踏实实做事,就是敬业精神。例如,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讲到这一点:“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庄重,敬业,待人忠诚。即便到了异邦,也是如此”。“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有一千辆车的国家,第一位的就是敬业。孔子还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即为朝廷做事,先做到敬业,再说俸禄的事。显然,在孔子那里,敬业精神是“仁”的基本要求,是为君治理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为臣服务朝廷的基本要求。敬业精神何等重要!在儒家学说以论述“君子”人格为主旨的意义上,可以认为,敬业精神是中华民族“君子”人格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核心要素之一。既然如此,敬业精神理所当然地是导师育人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下面,拟从研究生导师“执事敬”即敬业精神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一、言传身教:端正研究生的专业思想

端正专业思想,就是让研究生正确认识本专业,从而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的感情、研究的乐趣和荣誉感,并对博士生阶段的学习有一个规划。即:端正认识;培养感情;鼓舞干劲;制定计划。这是培养博士生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只有端正了专业思想,才有可能使研究生甘愿为之付出,甚至奋斗终生。

就研究生的专业思想而言,首先,专业思想是每个专业人员一辈子的事,时时刻刻都要保持端正的专业思想。其次,不同专业是不同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不同;同一专业不同的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方向也有冷热的不同;不同研究生之间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有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思想问题,不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是如此。这个问题在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专业显得尤其严重。原因是该专业是文理大交叉,学习的难度大,在全国没开设本科专业,而我所在的学院又是科研单位,没有本科生,硕士生源质量也差,直接影响到了博士生源质量。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对端正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一直高度重视。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言传:提前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每年三四月份博士研究生录取名单确定后,我会找新生进行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业、生活和家庭情况,让他们先谈个人对专业的认识和读博打算,然后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和导师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前景,针对每位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树立信心、制定计划;同时把我制定的《山东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和硕士生基本书目》发给新生,要求他们尽快投入学习,建议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业情况,尽快进入状态,全力以赴读书。从确定录取名单到9月份研究生入校,这段时间内,我会要求他们和我保持畅通联系,定期汇报读书进程和心得,并由我解答他们的疑问。这样做虽然占用了我的一些时间,但无形中使研究生延长了半年学制。正是在这半年的非正式学习中,新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专业思想得到了初步端正。

年,刘海霞以教育学硕士身份考取了我的博士生。入学前,我与她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针对她第一学历弱、非科哲专业出身、家务重等情况,希望她能清醒认识自己的差距,力争用四年的时间,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否则,她能否顺利毕业都不得而知。这次谈话对原计划在职轻松读博的刘海霞触动颇深,经过再三思量,她毅然辞去心仪的工作,专心读博。三年间,她手不释卷,甚至吃饭时都在读书或思考问题。虽然她家离学校很近,但她仍坚持住校内学生宿舍,将年幼的孩子交由家人照看,她甚至周末也不回家而在校学习。经过三年奋斗,刘海霞的专业水平全面提升,毕业论文被评为年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她毕业入职后,立即赴中央编译局做博士后,由于研究成果多,没几年就晋升为教授。

现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任副教授的宋芝业,第一学历也是专科。他来自农村,家境贫寒,自幼养成自卑性格。我与他谈话和在以后的接触中,处处爱护他的自尊心,鼓励他自强不息,结果激发了他昂扬的斗志。读博期间,他根据课程进度,或精读或泛读、节读,博览群书,写下大量读书笔记。其论文《明末清初中西数学会通与中国传统数学的嬗变》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在毕业前半年内接连发表了5篇CSSCI期刊文章。

2.身教:为研究生做出献身专业的榜样

如果专业思想教育仅仅是口头说教,而导师本人对所从事的专业却朝秦暮楚、游移不定,我想这样的导师所进行的专业思想教育肯定不会成功的。所以,除了言传,我还十分重视身教。

我加入科技哲学研究队伍是年。我在大学时学的是半导体器件专业,但我自中学时代起就痴迷于哲学。于是,我毅然选择了具有自然科学和哲学相结合特点的自然辩证法作为自己的专业,加入了自然辩证法研究队伍。最初,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搜集资料,专门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方法,了解它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旨在认清方向,明确目标。实际上是进行了一番专业思想的自我教育。

自那时起,迄今40年来,我一直耕耘在科技哲学领域,先后发表了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10余种专著。我向自己提出的口号是:“用理想统帅一生中的每分每秒。”我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晚上11点准时睡觉。不逛街、不闲聊,全神贯注做学问。不论从事什么社会活动,都尽可能地与专业联系起来,否则谢绝参加。每一届的学生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他们端正专业思想,起到了榜样作用。

言传身教产生了明显效果。研究生入校后,他们的改变很大:每一个人不仅学会了积极主动地利用时间读书,还能自觉地抓住点滴机会思考、请教问题,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现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史所副研究员的王彦雨博士颇有感慨,他说:“在跟马老师读博期间,我就像上了发条一样,感觉自己充满动力,将时间抓得很紧,埋头读书、写论文、思考问题,甚至春节都不回家。因此,三年下来收获特别大,非常感谢恩师。”

受到影响的不单单是在读研究生,还包括我身边的一些人。某国企一位硕士毕业的副总经理,经常与我交往,请教或讨论一些学术问题,久而久之,他萌发了辞职考博、追随我从事科技哲学研究的念头。年,他毅然辞去年薪不菲的职位,考取了我的博士生。这位博士生在校学习十分刻苦,一毕业就被聊城大学内聘为副教授,随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接连获得两个国家级课题项目和一个省级重点课题项目,也出版了专著,发展势头良好。

二、领读经典:促使研究生打好专业基础

怎样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我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熟读本专业的经典。

经典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大浪淘沙,自然形成的最重要、最优秀的著作,代表着本专业阶段性的研究范式;同时,阅读经典,意味着与大师对话、和高手下棋,特别有利于打好基础、提高水平。为此我提出一个口号与研究生共勉:“半部论语治天下,十种经典傲学林。”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要熟读了本专业最主要的经典著作,就可以在同行面前直起腰杆、有了底气。

所以我注重读经典,也要求研究生读经典。我们读经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围绕“思考题”读经典

科学社会学曾长期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我开设的“科学社会学”这门课,就是和学生一起读该学科的经典著作。每本书我都经过反复阅读后归纳出最能反映该书创新点的思考题。上课前,将思考题发给学生,要求大家:每一部书至少精读两遍,并围绕思考题做好发言准备;上课时,鼓励每位研究生踊跃发言。有时观点发生分歧,同学们争得面红耳赤。我做点评,并对每一思考题讲明我的观点,引导他们继续深入思考。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培养研究生“不懈追问、直逼本质”的哲学思维方式。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有偏差,我就会通过步步追问的方式,引导他们得出正确认识。在我的课堂上,每每有研究生会被问得哑口无言。研究生们对于我的“追问”教学方式感到十分紧张,为了避免在课堂上被问倒,陷于尴尬,他们时常会自发组织起来就所要讨论的问题提前“预演”。通过课前“预演”和课上“实战”,他们的思维严密性、逻辑性得到长足进步。我明确告诉同学们:“我在课堂上带领研究生花费数周时间阅读一本经典,目的决不仅是读懂这本书,更重要的是示范如何来读经典。”

2.“先讨论后辅导”读经典

出于研究科学与儒学关系的需要,在年疫情肆虐期间,我带领研究生一起开展了“四书中的认识论思想”读书活动。“四书五经”是儒家的核心经典,四书中的认识论思想是最能反映科学与儒学关系的文献。上半年,我们首先读了《论语》和《孟子》两部书。读书的方法是:首先,以颇具权威性的朱熹《四书集注》为主,参照今人权威解读,我和研究生分头用两周时间逐句逐字细读,力求原原本本地读懂全文,力戒望文生义以及强古为今、过度诠释;其次,摘录出与认识论有关的段落和句子,进行分类后予以解读和评论;最后,师生在三周内举行三次、每次三小时的视频会议。会上,研究生们先讲述自己的解读和评论,接着共同讨论,再由我用一上午的时间辅导式串讲全文,以及对此次读书会进行总结。同学们普遍反映,原来一直以为儒家学说无非是一种伦理学说,谈不上什么认识论,但是经过这次从认识论的角度深入学习之后,发现儒家认识论思想虽然比较粗疏,但已经比较强大,非常值得深入探究。这两次读书会不仅同学们收获很大,而且意外地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齐鲁晚报的“齐鲁壹点”网站、大众网、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网页、《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作通讯》《山东大学报》《国学茶座》和山东大学企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adezzz.com/klgf/89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