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忽悠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70113/5200886.html
日本《日本时报》网站近日刊发新美国安全中心防务战略与评估项目主任杰里·亨德里克斯和该中心国际安全项目研究员罗伯特·贝特曼的文章《地理位置和即将爆发的中美海上战争》称,不久,钢体舰艇会在战斗中交锋。喷射着烈焰的导弹将很快从发射管腾空而起,迅即加速和调整校准,然后以超音速撞击敌舰。兵亡船沉,国家或兴或衰。虽然战斗何日爆发还是个谜,但是战场已是众所周知。
▲资料图片:美国海军与日本自卫队举行代号为“利剑”的联合军事演习。
地理位置对于制定军事计划是决定性的,从战术到战略,各级计划制定者都很清楚。虽然特编战斗部队可以穿越陆地和海洋上的不利环境,然而在其后面负责保障供给的后勤部队由于负载沉重,几乎做不到类似的机动。纵观有记载的历史,这将军队和舰队逼向某些不可改变的路线,造成战斗一再发生在同样的地点。
美吉多山,更广为人知的名字为“阿尔马盖敦”,自公元前15世纪以来,见证的冲突不下13次,因为它横跨在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埃及的路线上。就像这座山,南中国海、巽他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等重要的海上通道将为未来的海战提供背景。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相互交织,对中国来说不幸的是,前者不利,而后者也很糟糕。西方在这两方面的优势一定不要白白浪费了。
▲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货船
道理很简单。在海上有交通线,就像美国的州际公路一样完善。一般说来,这些交通线是轮船海上航行最短最经济的路线,不再像帆船时代受风向和洋流的制约。
然而,同样的路线总是不可避免地要经过极其受限制的节点,因此就存在非常容易受攻击的时机。在战争中,发现对手几乎就等于采取了行动。当对手绝对要使用为数非常有限的地理上受限的路线之一时,就要做出选择。简而言之,控制咽喉要道可能决定冲突的进程。因此,即使在没有战争的时候,控制这些海峡通道基本上就确保了国家走向富强的机会。
中国人重新认识到,他们的全球抱负使之处于不利的地理位置,从而在大国“曲线”上永远落后。这一点可以用来解释过去二三十年中国发展军事和采取的地缘政治行动等诸多做法。
他们好几代都将近海中的岛链视为屏障,即曾经有效保护了他们的海上“长城”,但是最近他们发现那些岛链不是把敌人挡在“外”而是将他们困在“内”。现在中国正在试图通过大力投资导弹、舰艇、飞机和港口设施以控制近海和远海,从而克服地理位置(就这件事而言,应该称水文地理位置)的局限。
▲资料图片:中国空军多型战机飞越宫古海峡实战演练。
从这一角度看,中国在南中国海的一系列行动就可以理解了,它试图将南中国海变成自己的堡垒遍布的内海。同样,虽然中国及其海军没有能力控制至关重要的巽他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但是他们正在斯里兰卡南端的汉班托塔和巴基斯坦的瓜德尔等地建一系列横跨海峡的港口,使中国有可能阻止其敌人进入那些海峡。最新的动向是,中国正在吉布提建基地。
这些行动以及背后的政治地缘战略考量不可避免地将使中国陷入与美国及其盟友的冲突之中。对美国来说幸运的是,它对这些未来冲突的地点都非常了解而且根基深厚,而且中国对远程隐形战机、定向能武器、精确打击武器和高超音速武器的长期投资可能针对的就是那些海峡所代表的海上目标。中国的战略误算是,他们的经济需要使用那些海峡,而美国的经济却不需要。
▲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官兵在吉布提港防波堤上留下的涂鸦,中国海军将成为这里的常客。
制定战略包括决定打仗的国家要对战争的前景做出选择:毁灭、消耗、衰竭,三者选一。然而,正如中国人重新认识到的,地理位置仍然是静止不动的制约因素。美国应该想方设法,提出学说、组建机构和开发技术,用尽可能最经济的方式利用中国人实现其抱负所面临的那些打不破的局限。传感器、鱼雷、导弹以及无人驾驶飞行器、无人驾驶水上舰艇和潜航器可能迫使中国回到防御状态,影响他们今后几十年的开支,同时使美国能够腾出自己人力物力投入到其他领域。(编译/刘宗亚)
纸上谈兵。欢迎转发分享↗↗
打开参考消息客户端看更多外媒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