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指引上

导读本系列文章共有十三章,我们分上下两篇分别介绍

第一章如何写摘要?

第二章如何写关键词?

第三章如何拟标题?

第四章文章如何创新?

第五章文章如何对话?

第六章如何写文献回顾?

第七章研究如何发问?

第八章研究如何选题?

第九章研究选题的七大原则

第十章学问三境界

第十一章校对论文的正确方法

第十二章编辑们都是咋约稿的?

第一章、如何写摘要

学术论文写作困扰着很多青年研究者,很多青年研究者尤其是学术入门者由于缺乏必要指引,学术生产往往事倍功半。有鉴于此,从本周开始,《学术与社会》将开辟一个连载专栏,每周一篇,逐个介绍学术论文写作的要点指引,分享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干货,帮助大家提高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今天推送第一篇《如何写摘要》。

由于版权问题,学术文章在期刊网上一般只公开文章的标题、作者、关键词和摘要等主要信息,而其中,摘要信息量最大。因此,摘要如同橱窗,往往决定着检索者是否进一步下载、阅读文章全文。写好摘要也是提高文章传播效度的重要途径。

一、摘要与概要的区别

摘要与概要(或提要)不同,不可混淆。摘要的英文是abstract,有提炼、萃取之意,它是指直接摘取原文菁华词句,然后连缀成段,以简练的语词传达作者的核心观点。摘要最好是有与原文有一一对应的词句,一般不添加原文之外的附加语。由于摘要是要代替原文传情达意,客观上达到“见摘要如见全文”的效果。所以,它不会改变论述主语,论述主语一般就是原文的研究对象。

例如,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年第6期。摘要如下:

分税制(论述主语就是原文研究对象,石头注)并没有有效地均衡地区间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带来的区域差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分税制带来的集权效应引起地方政府行为的一系列变化。在这种形势之下,地方政府开始积极从预算外、尤其是从土地征收中为自己聚集财力,“城市化”开始成为地方政府的新增长点。由此,分税制集权化的改革带来了一个意外后果,即形成了一种“二元财政”结构格局。

再比如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年第5期。摘要如下:

作为新双轨制的增量部分,项目制(论述主语就是原文研究对象,石头注)旨在通过国家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等项目手段,突破以单位制为代表的原有科层体制的束缚,遏制市场体制所造成的分化效应,加大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投入。以项目制为核心确立的新的国家治理体制,形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级治理机制,并对基层社会产生了诸多意外后果。项目制所引起的基层集体债务、部门利益化以及体制的系统风险,对于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而概要或提要的英文是summary,有总结、概括之意。概要是将整篇文章的大意、思路、主旨概括出来,概要的重点则不是对文章进行压缩、再现,而是以第三方角度对文章进行评述,它的写法有点类似于文献回顾。概要或提要一般是第三人称的,常常使用“本文”作为主语,并且往往外在性地描述作者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常常使用“通过”···“发现”···,概要或提要有时还会添加对文章的评价、概括等附加语,这些是摘要一般不会出现的。(思考:摘要不能用本文做主语,我以前写摘要爱用本文通过研究什么得出什么结论有什么意义,这不是摘要二是概要,摘要要直接给出观点)

例如,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年第3期。提要如下:

本文(论述主语是“本文”,石头注)试图通过分析政府行为来观察国家—农民关系的转变。通过对税费改革过程中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考察,发现过去一直依靠从农村收取税费维持运转的基层政府正在变为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基层政府的行为模式也在发生改变,总的趋势是由过去的“要钱”“要粮”变为“跑钱”和借债。在这种形势下,基层政权从过去的汲取型变为与农民关系更为松散的“悬浮型”。

再如,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社会学研究》年第6期。提要如下:

中国一些基层上下级政府行为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在执行来自上级部门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各种指令政策时,常常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各种手段,来应付这些政策要求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检查,导致了实际执行过程偏离政策初衷的结果。本文(论述主语是“本文”,石头注)从组织学角度,对这类现象提出一个理论解释。本文的中心命题是:在中国行政体制中,基层政府间的共谋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化了的非正式行为;这种共谋行为是其所处制度环境的产物,有着广泛深厚的合法性基础。本文讨论组织制度的三个悖论,对这一现象提出理论解释:(1)政策一统性与执行灵活性的悖论;(2)激励强度与目标替代的悖论;(3)科层制度非人格化与行政关系人缘化的悖论。本研究(概括性附加语的主语,石头注)强调,共谋行为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政府官员或执行人员的素质或能力,其稳定存在和重复再生是政府组织结构和制度环境的产物,是现行组织制度中决策过程与执行过程分离所导致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近年来政府制度设计特别是集权决策过程和激励机制强化所导致的非预期结果。而欲改变这一状况,首先需要对政府组织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有力的理论解释。

摘要与提要功能迥异,侧重点不同:摘要是为了让读者在不必阅读全文的前提下即可获悉文章观点,而概要则是为了让读者获悉文章的总体脉络与价值。简单说,摘要是内生性的,而概要则是外生性的。

二、摘要的起承转合

虽然摘要与提要有所区别,但是写作原理却是相通的,多数学术期刊和研究生论文要求的是摘要,这里主要谈一下摘要的写作方法,读者可触类旁通。

尽管读者是先看摘要,再看全文,但是作者却一般是先写全文,再写摘要。因为只有文章完成后,作者才能够清楚摘取的对象是什么。写摘要不妨换位思考,假设作者是阅读者,最希望从文章中汲取的营养是什么?或者说得通俗些,这篇文章的最大“卖点”是什么?在阅读前,阅读者是对文中一无所知,摘要是除了题目之外,释放“卖点”的最佳机会。

摘要的逻辑就是原文的逻辑。摘要虽小,但要能够代表全文,能够尽量展示原文的起承转合。一般来说,摘要不会超过字,摘要最好不要超过四句:第一句引出研究问题,第二句抛出研究方法与视角,第三句阐明研究内容与论证过程,第四句明确研究结论与文章贡献。(摘要写作的套路)当然,这只是一种机械套路,不一定非得生搬硬套,读者可根据具体情况,斟酌损益。

三、摘要是文章助产士

其实,文章写作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淬炼摘要也是文章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应“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要想摘得好,首先必须把全文了然于胸,将研究问题、研究结论想透彻。而反过来说,能否言简意赅地写出摘要,也是检验作者是否已经真正想清楚、写透彻的一个重要标志。有时候,也可以把写摘要当成论文生产的助产士,尽量用几句话来概括全文,化繁为简,在摘要与原文之间,几个回合下来,文章一般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第二章、如何写关键词

很多作者可能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写关键词问题,因为关键词看上去很容易写。于是,有些作者不加斟酌,随便拿几个正文的常用词组放上去,就作为关键词了。这种做法有时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不免“暴殄天物”:作为文章的一个有机部分,关键词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学术功能,在传达学术信息、传播学术观点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应该物尽其用,全力发挥好关键词应有的学术功用。

一、关键词是一组索引性标签

以期刊索引的视角来看学术生产,我们实际上处在一个汪洋浩瀚的学术海洋之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学术产品出炉,据说中国学术界的科研产出数量已经高出美国了。那么,如此一来,检索者如何在爆炸性的知识系统中定位你的文章,阅读你的文章,甚至引用你的文章呢?

当文章被放到学术期刊网上后,除了标题和摘要之外,关键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它能够让读者尽快知晓全文的要点,便于检索者找到“知音”。

关键词是一组标签,一种分类。因为人类无法同时处理太复杂的信息,必须将这些复杂的、丰富信息进行合理压缩、有效整合,关键词就是这样一些浓缩之后的学术符号和信息载体。作为浓缩后的信息,关键词更加容易传播。

关键词既要有继承性,又要有创新性。一方面,关键词是文章与学术脉络的最大公约数。在所有的关键词中,最好有1-2个与学术脉络相连的关键词,尤其是年轻学者,这些关键词往往就是文章的研究问题域,比如项目制、行政管理、科层制,这些词能够帮助你把文章链接到学术脉络、学科话语体系之中,便于后来者检索、引用,这其实和文献回顾的某些方面有些类似。有的文章是开创性的扎根研究,这样的文章有时会全部使用独创性关键词,这样做也可以,只是会有无人问津的风险,除非文章特别棒。

另一方面,关键词也要服务于文章的核心观点的传播,所以,关键词也要具有创新性,学术观点创新在题目、摘要和关键词之中都要有所体现。学术论文不像散文、小说,要开门见山,而不要卒章显志。最好有一两个词是你文章的创新性关键词,至少也要小幅度创新,不然全部都是学人熟知的论点和关键词,你这篇文章存在的价值何在呢?一篇有价值的学术文章至少陈述一个别人没有讲过的论点,那么,一篇有价值的文章至少要有一个本文专属的关键词。

二、关键词与标题、摘要的亲和性

关键词,英文是keyword,也就是说,它们是文章的关键点。那么,它们是文章什么的关键点呢?是全文论述主线的关键点。凡是行文,必有主线,层层推进,而作为行文主线的关键点,关键词一般就是行文主线的次中心。

打个比喻。写文章就像竹子生长,它不是一根到顶的,而是一段一段的。关键词就像是竹段之间的连接点。因此,关键词应该与文章的各段标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呼应性。不仅如此,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论点明确、论证清晰,它的各个有机部分——关键词与标题、摘要等都会具有不同程度的呼应性。关键词越是与题目、摘要具有呼应性,就越说明这篇文章已经锤炼清楚、处理到位了。

例如,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年第6期。

关键词:总体支配、双轨制、分税制、科层制、技术治理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各级标题和摘要。

各级标题:从总体支配(这个关键词具有继承性,石头注)到技术治理(这是原创关键词,石头注)——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

一、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年

二、市场与权力:社会分配新格局的确立:—年

(二)分税制改革: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构(这是三级标题,石头注)

三、治理问题与行政科层化的双重效应:—年

四、简短的小结

摘要:借由政治经济学所生发出来的社会学视角,中国30年改革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最初的十年形成的是以双轨制为核心机制的二元社会结构;年代开始的全面市场化及分税制改革确立了市场与权力、中央与地方以及社会分配的新格局;进入新世纪后,行政科层化的治理改革得以实行,并成为推动社会建设的根本机制。由此,改革前的总体性支配权力为一种技术化的治理权力所替代,从中可以理解“中国经验”的独特意味,并洞悉中国社会转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这是一篇顶级好文,全文三万余字,却能逻辑顺畅、理路清晰。这篇文章的5个关键词其实就是整篇文章的五个关键节点,就像五把钥匙。理解了这五个词,就等于把握了整篇文章的脉络与走向。反过来说,把整篇文章的思路理顺之后,你也会明白它们每个关键词的背后对应着一个完整的概念、论述,以及对于通篇行文、论证的有机价值。而且更妙的是,将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就是整篇文章的题目与摘要。这样的文章,文脉顺畅,一气呵成!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再举一个例子,项飚:《普通人的“国家”理论》,《开放时代》年第10期。

关键词:理性国家、动员型国家、框架性国家、政治白话、白话政治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各级标题。

普通人的“国家”理论

一、什么是普通人的国家理论

二、历史形成:“理性国家”和“动员型国家”

三、框架性国家

四、讨论:“政治白话”和“白话政治”

这再次说明,关键词就是行文脉络的要害节点。由于项飚这篇文章主要是使用现象学方法进行概念提炼,是一篇高度原创性的扎根研究。因此,文章关键词的原创性比例也很高,所以,关键词选取要因文而异。

再比如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社会学研究》年第1期。

关键词:治理体制治民权治官权稳定机制

我们再来看一下它的提要。

提要:本文认为,中国治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治官权与治民权分设,形成“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中央政府主要执掌治官权,即选拔、监督和奖惩官员的权力;至于实际管治各地区民众的权力(简称“治民权”),则交给地方官执掌。只要地方官不违背中央政府所定大政方针,均可以因地制宜地行使其治民权,灵活地处置所管辖地区的民众事务。这种体制包含着降低执政风险的两个机制——分散执政风险的机制和自发调节集权程度的机制,从而有助于治理体制自身的长期稳定。

三、提炼关键词也是文章助产士

写文章,就像打铁。得打得锋利如刀。鲁迅的杂文为何像投枪、如匕首?那是因为鲁迅的杂文都是高度锤炼过的,就像匕首一样锋利!

提炼关键词也是一个锤炼文章的过程,假如你能够用关键词把自己的文章进行统摄,就说明,你的文章基本写清楚了;否则,就说明你的论点论证都欠火候。

关键词不是强抠硬凑的,而是生长出来的,就像竹子的关节。关键词是学术文章的自然节点,把观点锤炼清楚、思路打磨明晰,关键词就自然而然地长出来了。

第三章、如何拟标题

一篇学术文章,不论其他组成部分如何变化,题目最先出现在读者面前。文章标题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读者是否会从泛读转向精读,乃至引用。很多作者不太了解拟标题的重要性,给文章简单起个差不多的标题就发表了。当然这样做,也不是不可以。这篇文章,期刊编辑会熟读,熟悉作者的人也会阅读,但是文章一旦发表,便进入公共视野,遭遇大量不熟悉作者、不知道作者及其真实水平的一般读者。而一般读者所能接触到的文章信息,除了作者之外,主要是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在陌生的学术市场中,只有好的标题,才能为文章带来有效的学术竞争力,也才更有利于学术文章的交流与传播,因此,好的文章需要一个与它般配的学术标题。

一、标题如戏眼

所有作品都需要一个传神的标题,不仅学术作品如此,艺术作品也是如此。比如《四郎探母》,它又名《北天门》,很显然,“四郎探母”这个标题远比“北天门”这个标题更加传神,它不仅把剧中的核心人物关系交代了,而且还向观众传递了该剧的中心思想。这个“探”字就更妙了——它既不是“看”母,也不是“见”母,而是“探”母——这“探”字,既铺陈了两军对垒、四郎欲见母亲而不得的紧张感,又呈现了四郎为与母亲团聚而冲破重重阻碍的动态感,还暗合了四郎与母亲刚刚相见又马上别离的短暂感。这个标题精妙绝伦,起得既科学,又艺术,令人拍案。

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文章标题,恰如戏眼。文章标题要像双眼一般,能够传神,向读者传递文章内部的深层信息。眼睛是心灵的门户,标题如正文的橱窗。标题应该能够向读者反映出内文的信息、论点及创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涵、品味,就像商店的橱窗可以吸引过往的路人驻足,吸引读者走进房间、流连把玩。所以,标题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性!

让标题更加吸引人,并不意味着鼓励作者做一个“标题党”,而是要让文题相符。学术读者,不同于大众读者,他们更渴望在阅读中被学理打动,而不是单纯被一个概念、标题所感染,他们更期待那些文题相符的高质量作品。因此,一方面,最好不要让读者产生“标题党”的怀疑,避免“头小帽子大”,如果标题过高过大,而行文却干瘪枯燥,尽管可以增加一时的下载率、阅读率,但是决不会增加有效的引用率,反而会让作者的口碑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标题也不要过于含蓄,不要试图卒章显志,因为学术阅读主要是为了增加知识,而不是为了娱乐,因而学术读者更愿意作者开门见山,以便双方可以尽快就学术论点交流探讨,所以,尽量不要试图吊学术读者的胃口,反过来说,学术读者本来就少,作者应该珍惜标题这个传播机会,否则,如果文章标题不能准确有效地传递出内文的学术信息,那么,这篇文章便很有可能明珠暗投,淹没在日益庞杂的学术海洋之中。

因此,要为文章起一个恰如其分的标题!就像给你的孩子带上一顶合适的帽子!

二、画龙如何点睛

标题得当,必有画龙点睛之妙!那么画龙如何点睛?

要想文章标题要得当,建议少用“浅议”、“刍议”这样的标题。这些字词实际上不是有效的传播语词,它们并没有负载传播内容,反而影响了标题的传播性价比。这些标题来自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章标题,尤其是报纸标题,民国时期是白话文的开创期,遇到新的时代议题,也产生了新的学术表达方式,所以,出现了很多开创性的大师,但是他们在草创时期的文章也有很多毛病,比如拟标题。这些学术文章往往面向大众,不自觉地带有启蒙色彩,而文章议题又是新时代的,往往“前无古人”,所以,纵然浅议一下无妨,但是时至今日,每个议题几乎都已经有较多文献积累,或者至少西方学术界也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文献积累,已经不适合浅议、刍议了。而且,使用浅议作为标题,除了自谦之外,同时也暗示了作者没有做好相关议题的文献回顾,浅议类的文章在学术分工明确、学术产品暴增的今天,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大价值了。只有深议长议的文章,才有学理的深度,才能够为人类认识世界增加一定的知识,值得进一步传播与传承。

学术论文写作要有读者意识。学术论文的读者群以专业人士为主,或者至少也是愿意学习专业知识的学术爱好者。这些读者,并不追求华而不实的辞藻和概念,他们更希望通过文章,与作者完成一次愉快而有收获的学术探讨。所以,读经典的学术著作,仿佛听遥隔千古的大师,坐在对面,娓娓道来。

为了要沟通顺当,让过往的读者愿意坐到对面,标题必须至少传递出两个信息:文章的研究对象和核心论点。首先,标题要表明这篇文章是研究哪个专业领域的,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样,你的文章才便于那些要写文献回顾、与你进行学理探讨的索引者定位到你;其次,标题需要展示文章的核心观点,或者是核心概念,让那些泛读的专业人士能够尽快获知文章的核心旨趣,以便说服他们进一步精读。

文章标题一方面要简练,而另一方面也要准确。一定要恰如其分地概括你的全文,既要来源于全文,又能够代表全文,所以,要高度凝练,尽量避免那些含混的、容易引发歧义的语词。

为了要确保标题的准确性,有时标题也不妨拟得长一些,为此,有时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主标题和副标题。古代论文写作,可以取类似《师说》、《过秦论》、《六国论》这样的标题,但是,今天的学术生产与传统时代已经大为不同,一则学术生产已经按照学科高度分化,二则学术作品的数量已经成倍递增。如果再取这样的标题,便缺乏足够的精准度,一方面,这样的标题很难精准概括文章的论点与论题,另一方面,这样的标题也为读者识别文章增加了难度。相对来说,主副标题的写法,能够提供更多的学术信息和文章标识度,也更加有利于学术文章的传播。当然,这不是说,写学术论文就必须使用双标题,如果单标题就足够传递必要的学术信息,那更好。

主副标题各有侧重。一般来说,主标题往往要承担传递核心论点或核心概念的功能,而副标题则承担限定研究范围、学科范围,廓清研究对象,标识文章性质等功能。

例如: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传递核心论点,石头注):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廓清研究对象,石头注)的社会学分析(限定学科范围,石头注)》,《社会学研究》年第6期。

又如,田凯:《组织外形化(传递核心论点,石头注):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廓清研究对象,石头注)的理论框架(标识理论性的文章性质,石头注)》,《社会学研究》年第4期。

再如,熊春文:《文字上移(传递核心概念,石头注):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廓清研究对象,石头注)的新趋向》,《社会学研究》年第5期。

以上三例,标题言简意赅,直指文章核心,包含了必要的关键词,即使不看原文,读者也能够通过标题洞悉文章要旨。其中,主标题都是文章的核心观点、中心结论,也都是文章的创新点,而副标题则明确概括了他们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学科范围等。这样的标题能够明确传递出学术论文的深度信息、研究菁华,自然更有助于文章传播。

实际上,不仅学术论文如此,学术专著的标题也是如此。这里再举一个学术专著的例子。

王宁:《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社会(全书中心结论,石头注)——中国城市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主体结构转型(全书的关键词、核心概念,石头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本书的章节安排:

第一章理论视角、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苦行者社会的制度安排

第三章苦行者社会中的主体结构

第四章迈向消费者社会的制度转型

第五章主体结构转型与消费者文化的兴起

第六章消费者社会中的双轨化现象

第七章结语与讨论

这本专著洋洋洒洒50多万字,却丝毫没有拖泥带水,全书布局紧凑,张弛有度,紧密地团结在标题的领导之下。尽管篇幅很长,材料很厚,但是研究结论却异常清晰:中国社会转型不仅是经济转型,也是消费转型,改革前的苦行者社会已经转型为今天的消费者社会了。

三、提炼标题也是文章助产士

拟标题也是一个提炼文章的过程,通过提炼标题,可以去芜存菁,把那些更希望传递给读者的学术观点、学术信息,以短小精悍的方式展现出来。好的文章或专著可以浓缩为一句话,而这句话往往与标题高度相关。

有时,不妨找几个学术同仁头脑风暴一番,看看他们是不是认可你的文题。你会发现,如果文题相符,那么,你会更容易说服同行;而如果文题不符,你会更容易听到反对意见。文题不符很有可能意味着你的文章提炼不够、标题与内文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提炼与概括。这个过程可能很慢,但是欲速则不达,提炼标题与锤炼文章,都需要耐心的细细打磨,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高纯度的学术精品。

第四章、文章如何创新

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力,也是文章的刊发要件。很多作者不太懂得学术创新的重要性,实际上,很多文章被学术刊物拒稿,多数是因为老调重弹、缺乏创新。从学术期刊的角度说,不管它是何种专业、何种级别,作为一个公共出版平台,它刊发一篇学术论文,必须能够向同事、同行、学术共同体有一个合法性交代:这篇文章为什么值得发。

越是好的刊物,刊用比越低,每天面对这么多投稿,作者需要给编辑一个刊发这篇文章的正当性理由,同样的,责任编辑需要给主编一个推介刊发这篇文章的正当性理由,而主编又需要给读者、学界一个刊发这篇文章的正当性理由,文章的创新性就是刊发合法性的基础要件,一篇文章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才值得学术杂志刊发,与学术界共享。也只有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文章,才值得学术界瞩目,并能够从茫茫文海中脱颖而出。

一、学术创新的进步性

并非所有的创新都值得鼓励。真正的学术创新必须是那些具有进步性的创新。有很多作者找到学刊编辑,声称自己的文章非常具有创新性,提出了一个别人没有讲过的概念或理论。但是,遗憾的是,很多创新只不过是“标新立异”而已,而并没有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具有进步性的创新。之前无人这样标新立异,多半是因为这样讲并没有什么价值,至多只是“新瓶装旧酒”、“炒炒冷饭”而已。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理解学术创新,你讲一个错误的观点,相较于正确的观点,也是一个所谓的“创新”,很显然,这样的创新是没有价值的,真正的学术创新不仅仅是标新立异,它必须具有进步性。

那么,这个进步性指的又是什么意义上的进步呢?这个进步性指的是科学认识论意义上的进步。学术的终极目标在于帮助人类认识世界。学术进步,就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程度上更进一步。所谓文明,也就是用文化把世界照明。正是世世代代的学术人用知识照亮了中国三千年文明,夏商两朝也有历史,但是却无学术人点亮黑夜、照明后人,所以,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他编《春秋》、论《周易》、述《论语》,用学术的方式把前人的历史、知识系统地进行理论整理,再将这些知识传承下去,帮助后世人在混沌的世界中通明事理,晓畅人伦,形成井然有序的文明社会。

在这一点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立场一致,并无分歧。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为准确地认识世界,增进人类的知识。牛顿为什么伟大?那是因为他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于物理世界的认识。在他之前,人们甚至不知道苹果为什么落地。牛顿定律界定了人们对于物理世界的基本认识,这个物理认识体系直到爱因斯坦的出现,才有所改观。社会科学也担负着这一科学认识的使命,只不过它的认识对象是人类社会,但殊途而同归。

二、文章何以进步

人类知识的殿堂是由无数学术人你一砖我一瓦地日积月累而成,所以,学术创新、学术进步实际上是学术接力的过程,大部分的科学研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接过前人研究问题,然后沿着自己的研究脉络,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学术研究不是自娱自乐,而是一个共同体行为,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趋进的历史进程。真正的学术创新,一定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科学认识。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就是接过前人的研究论题,全力以赴地跑完属于自己的一百米,然后再传递给下一个接棒者。这里以孔飞力先生的成名作《叫魂: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为例,来阐释这个学术接力。

乾隆三十三年,也就是年,一种“叫魂”的妖术恐惧突然爆发。从帝国最富庶的江南发端,沿着运河和长江北上西行,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人们急于寻求规避妖术的方法,各级官员对屡禁不绝的作案者穷追不舍。尽管不断有嫌犯落网,但弘历皇帝却始终不够满意,为了把“真正的”嫌犯最终缉拿归案,不惜亲自督办,全国搜捕,叫魂案越办越大,嫌犯越抓越多,但是案情的最后却让弘历颇为下不来台,因为所谓叫魂案,实际上子虚乌有,只不过是一个地方冤案的扩大化,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最后一番腥风血雨下来,这事还是不了了之。

这就是《叫魂》一书的基本故事框架。原书英文名为“Soulstealers”,翻译为“叫魂”,其实并不是很妥帖,因为在中国农村有另外一个社会事实与之对应:小孩子不小心丢了魂,母亲通过叫魂的方式把它们找回来。而书中所描述的是“盗魂”——通过毛发、衣服等物摄取他人魂魄,这也是soulstealers的直译,如果嫌“盗魂”过于直白,可以使用“摄魂”、“招魂”等译法,都要比“叫魂”更为准确。当然,也许孔飞力见到的历史材料中,乾隆时代人们就是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叫魂”,但是不管怎么说,将“Soulstealers”翻译为“叫魂”始终会引发歧义。

其实,这种所谓的摄魂术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有,西方也有,不仅欧洲有,美洲也有。但是,孔飞力







































白癜风应该如何治疗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adezzz.com/kltl/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