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高考模拟时评类作文ldquo

长沙市一中届高三月考试卷(二)

作文指导与示例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制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书指出,要赋予教师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

年7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将保障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惩戒权。“意见”第14条当中写道:“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中小学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处理规定》第三条:“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等知情人可向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举报,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调查,及时处理。”

上述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广泛热议,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和老师姓名;不少于字。

文中涉及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一律以“《意见》”代替;文中涉及到“《中小学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处理规定》”一律以“《规定》”代替。

本次作文写作注意以下几点:

1.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虽“任务”不多,但不可写成新材料作文(从材料中得出一个观点,不顾材料的内容,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实际写作中有部分学生写成了新材料作文,对分数影响较大。

2.任务驱动型作文注重思辨,材料要求“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也就是说,考生必须对材料事件进行思考阐述自己的看法即评论。

3.任务驱动型作文都有一个写作评论的主体,只有针对主体评论,才能写得深刻。本材料就是要对“教育惩戒权”发表看法。

4.必须联系实际,才能评论深刻,有实际意义。

5.文体方面,一般都写成议论文。

当下教师太难为

罗姝

古时便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说,就连封建社会的皇帝,在面对自己启蒙的恩师时,也敬重有加,礼让三分。

一方讲堂,一幅戒尺,课堂走动之间,便是一抹独特的风景。戒尺落在手上,那是为人师对弟子成才的殷切希望,是留在学生心里的苦心教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先生”是多么受人尊敬的称呼,教师是多么受人敬重的职业啊!可这是在古代!

教师对学生要不要严厉?这个问题我有深刻体会,还是严厉一点好!读小学时,数学老师是一位极慈祥的老师,慈祥到你上课吃东西,讲小话,离开座位等违纪,也只是摸摸头的地步。不用说,班级纪律是极差的,成绩也不忍直视。后来,换了一位“女师太”,是那种你讲一句闲话,都要罚抄公式遍的程度。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应该是痛并快乐着。因为老师的严厉,使我的成绩有了很大的飞跃。因此,我想作为学生的我们,是需要严格要求的。严格让我们坐得笔直,走来有型;严格让我们说话中规中矩,有成熟感;严格让我们做事一丝不苟,能早担大任!

可现在,对教师约束越来越苛刻,老师都变得太和蔼了,学生变得更自由自在了,关心学习成绩的人也少了,高考成绩也不与任课教师见面。似乎只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不要传授效果。面对调皮的学生,想学习的同学很烦恼,老师变得很无奈。看,各种类型的教育法、保护法常出现矛盾的说法。哪位老师还敢严厉,给自己添“万一”,甚至,吃不了,兜着走?

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制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舒指出,要赋予教师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

年7月9日,《意见》也提出要保障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惩戒权。(鼓掌!)

可《规定》中第三条却是这样的:“对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老师,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等知情人,可向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举报。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调查,及时处理。”

这种条例究竟是在赋予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多的教育惩戒权,还是在限制教师的教育教学职责?

何为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

何为教育惩戒权?

又何为体罚变相体罚?

其中并无明文规定,也无明显界限,模棱两可。各种“保护法”与“规定”看似在赋予教师更多的权力,实际上却是在种种矛盾中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总说教师不能体罚学生,可经常出现在新闻上的是某校学生因不接受教育,对老师实行侮辱性语言,甚至向老师施暴。

前段时间,在新闻上看到某县城的一所高中,因老师批评了学生几句,学生感觉有伤颜面,便当着该教师女儿的面,捅死了该教师。或许,很多人听到这些,都只会摇头惋惜,难道国家教师法、教育法,竟没有一项是切实保护教师权益的?如果有,则又是怎样保护教师权益的?当老师的想想都后怕啊!

老师不能体罚学生,那么学生是否可以侮辱老师?顾着维护学生,却往往忽视教师!反而是各种保护法,让教师无所适从。

当下,总是对老师这个职业过多苛求。

家长总想让自己的儿女成人成才,却又不让他们受一丁点苦,教师对学生要求到位一点,就马上埋怨老师过于严厉。这温室的盆花,如何经得起风雨的洗礼?又如何担负起复兴祖国的重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还请各位家长三思!

每日悦读:秋天不扫落叶(外一篇)

秋天不扫落叶

王太生

南京有座“扫叶楼”,在清凉山上,明末清初诗人龚贤的故居,接近闹市。说来奇怪,多年前我曾踏访江南古意,独独对这座楼没有多少印象。

想想也是,那时年少,扫满地落叶是一个人中年以后的事。浮躁的心,哪能安静得下来?只有到了中年,日头过了晌午,才会慢悠悠地拾一把扫帚,不疾不徐,去扫满地的叶片。

叶子落自一棵柿树,或一棵梧桐,捡一枚,摊在掌心,阳光和风的痕迹,留在上面,若隐若现。

扫落叶,是一定要扫出飒飒声响的。从树上打着旋儿,悠悠飘下,扫一片,又落一片,旋扫旋生,永远也扫不清。不扫也罢,撂下扫帚,坐在屋檐下,喝茶或者聊天。

落叶要不要扫?在这个城市里,每个人都表达对一枚叶子的态度。

我的朋友陈老二说,树上偶尔会飘下一片金黄的梧桐叶,砸到脑袋上,真爽。我这人爱管闲事,从来就不怕叶子打到头上。

陈老二的老婆却不这么认为。她说,叶子有什么好看的?在我乡下老家,每年到了秋天,银杏树都要掉叶子,叶子掉在地上,到处都是,脏兮兮的。

我的同事,搞摄影的高先生整天背着包,捧个相机,走走停停,时不时对着一棵古树,咔嚓咔嚓拍起照来。高先生说,落叶多美呀,地面有叶片,三三两两,窸窣而行,感觉就不一样,如果都扫干净了,看上去很单调。

我心里也这么认为,其实落叶是不要扫的。要扫也只有应当扫扫一个人心情杂乱的无绪,让它为新陈代谢腾出一块清静的空地。在风中,一个诗人和一个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小贩,踩着叶络,大自然回馈给他们的都是天籁之音。这时候,市井和诗是同一种意境。

手执一把扫帚,多像我现在贴切的人生道具。我每天晚上趴在桌上写啊写,像一头反刍的老牛,年少时没有静心玩下去的文字玩具,丢下了二十年,重新捡起来,是在扫秋天的落叶。

落叶飞花皆可玩赏。冈仓天心的《茶之书》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茶道大师千利休之子绍安打扫洗刷庭径,利休嫌“还不够干净”,吩咐他再扫一次,绍安只好继续扫。扫完后,他对利休说:“父亲大人,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好清理了。”“蠢蛋!”利休边斥责绍安,边抓住树干摇将起来,园内顿时洒满红黄树叶,片片皆是秋之锦绣。

叶子上布满整个夏天阳光的筋络,有汗水和淚水。在风的街道,合着节拍奔跑,忽而是印象派画布上的油墨集聚,忽而是才子佳人的聚散两依依。散而合,合而散,凄美而绮丽。

有一次,我到一个县城去。行驶在乡村公路上,不经意间,看到前面的车,在傍晚寂静中疾驶,一路掠过的满地落叶,在车后紧随数十公里,且随着气流,一忽儿挤涌向前,一忽儿突突滞后。远远望去,迷蒙而斑斓,像叶,又像蝶。

“叶蝶”,是那些经历了漫长春夏两季接力长跑的叶子,魂归大地的最后舞蹈,一段岁月离别与重逢的生命礼仪。在夜阑人静时,飒飒落下;或者,轻盈得没有一丝声息。

留下这苍凉之美啊,千万不要扫净秋天的落叶。

一样和不一样

毕淑敏

有个奇怪的悖论:我们都希望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却希望别人应该和自己一样。很多人爱说“将心比心”,这在常态下可行,在特殊情形之下,就不那么灵光。

我认识一些女朋友,爱穿奇形怪状的衣服,理由就是“我不想和别人一样”,这恐怕可以印证上面的说法。

其实,一样和不一样,都是相对的。我第一次上人体解剖课的时候,最驚讶的是那些尸体上肌肉的起止点,居然和书上写的一模—样。

我问老医生:“有没有不是这样长的肌肉呢?”

外科老医生说,他做过几千例手术了,都差不多,几乎没有例外。

那一刻,我感到很失望。原来看起来千姿百态的衣物遮盖之下的人体,居然这样整齐划一。

从此,我不再追求外在形式上的出新,因为我们骨子里,都是一样的组织、内脏、骨骼、细胞……

但是,我们又常常说,没有一片叶子是相同的。叶子都不同,人当然更不同了。这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们的心灵。生命如此百媚千娆,用生命点亮生命,用生命擦拭生命,用生命拥抱生命,用生命连接生命,都是美好的事。

高考作文:针对现实,有的放矢(全国卷作文为例)

针对现实,有的放矢

沈友林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议论文,贵在针对现实,有的放矢,写作目的要非常明确,肯定、颂扬、倡导什么,否定、批判、纠正什么,或者要解决其他什么问题,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不宜为写议论文而写议论文,为论证观点而论证观点,否则,写出的议论文就成了摆设,没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

以前毛泽东同志写的任何一篇政论文或议论文,之所以那么出名,是因为都是针对社会现实的某些人或问题写出来的。下面以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为例来加以阐述。

请看下面的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上面作文题中的材料,第一段分为两个层次,首先阐述劳动的价值、意义、优秀传统,然后用“可是”一词转折,指出现实生活中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从意思的侧重点来看,表示转折关系的句群,强调的是转折词后面的意思。也就是说,命题者就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来命制这个作文题的,意在教育引导学生消除这些不良現象,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从我做起,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考生在写这篇演讲稿的时候,议论的主体部分不能只谈劳动的价值、意义、优秀传统,更要重点反驳一些学生的几种不良现象,阐述为什么在学习忙、有人工智能替代、有钱雇人做的情况下还要热爱劳动。这样写出的文章才符合命题意图,才有现实的针对性,才有更大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可惜有不少考生审题不精准,通篇顾前失后,只立不驳,或是驳得像蜻蜓点水、不痛不痒,导致丢分严重。

请看下面的高考失误标杆文。

劳动最光荣

河北一考生

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劳动,时代的进步离不开主动劳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青年一代更应该肩负责任,谨记劳动最光荣,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劳动,它创造美,创造世界,创造未来,劳动也必然成为现实的需要。习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李大钊曾说:“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决。”劳动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状态,劳动是用时间衡量、向着理想不懈追求的过程。学生笔耕不辍、埋头苦读是劳动,老师滔滔不绝、耐心辅导是劳动,警察烈日下站岗是劳动……劳动是风,吹拂在生活之表;劳动是水,流淌在生活之肌;劳动是阳光,照耀在健康的灵魂之上。劳动创造一切。

劳动决定成功。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好比一匹宝马,必须在汗血如注的奔跑中才能获得伯乐的青睐,成为战将的伙伴。成功需要积累,劳动必然要付出,劳动生成果实无一不是用汗水浇灌。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劳动的民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有无数赞美劳动的民族的故事,正因如此,中华民族也被冠以勤劳的美誉。每当翻开历史的篇章,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赞美之词便充实耳畔,让我们中华儿女感动,为中华民族劳动最光荣的精神而自豪。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也不会自动成真,中国未来的发展是用劳动的肥料滋养出来的。劳动最光荣。

劳动不分年龄。青年人前程远大,道路漫长,要明白“劳动要趁早”的道理,只有咬紧牙关,坚持奋斗,才能创造辉煌的业绩;中年人是社会的脊梁,责任重大,来不得半点的松懈;老年人是社会的参与者,他们目睹了社会的变革,能给青年人指导经验,知道未来的发展需要劳动。劳动不分年龄,不分等级,只要你肯劳动,未来便是你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掌握在肯劳动、爱劳动的人手中。听,那是时代的召唤,劳动不分年龄,劳动最光荣。

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决定成功,劳动不分年龄,劳动是时代的召唤,劳动最光荣。

作文阅卷专家组认为,这篇文章从作文题材料中提炼出观点“劳动最光荣”,符合题意;紧密结合历史和现实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正向论证“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决定成功,劳动不分年龄,论证较为全面充实;材料比较丰富,思路比较清晰,结构比较完整,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富有气势和鼓动性。但是,本文除了不符合演讲稿的文体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没有集中笔力重点反驳一些学生的几种不良的思想、态度,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现实感,没有很好地实现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因而被判为不高的43分。

再请看下面的高考优秀文。

点滴劳动,共筑盛世

广东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点滴劳动,共筑盛世”。

劳动,是全人类共同遵循的准则,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如今辉煌的现代文明,是劳动推动历史车轮前进。劳动,也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田地中精耕细作创造了绵亘不绝的文明古国奇迹,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作了不可胜数的精神财富,“耕读传家”的传统绵延了千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祖训萦绕耳畔,劳动已是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着的基因。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沧海须臾改。四十年改革开放,无数国人点滴劳动汇聚成时代洪流,使中国国力显著提升。农民的劳动让我们端稳了饭碗,工人的汗水筑就了高楼大厦,科研工作者使大国重器频频惊艳世界!没有劳动,绝不会有今日举世瞩目的成就。

反观周围,不理解、不愿意劳动的现象令人忧心忡忡。

学习忙,劳动占时间?同学们,人的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缺一不可,学习固然重要,但劳动也不可或缺。在劳动中我们锻炼意志,增强体魄,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也有助于我们的学习,丰富课余生活,两者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素质得以提高。将劳动交给人工智能?诚然,科技进步能够解放我们的双手,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整日无所事事,人工智能也有许多无法完成的任务,体现人类智慧的脑力劳动依然重要,那些流传百世的文学经典,那些沁人心脾的阳春白雪是机器人永难创造的财富。“用进废退”,假如人人都不劳动,人类的机能难免逐步退化,未来的世界难以想象。劳动苦,花钱请人干?的确,劳动难免辛苦,可也是我们发展自身的重要手段,劳动成果取得时的快乐也是花钱买不了的啊!

凡此种种,都是忽视了劳动对国家进步、个人发展的作用,都是贪图享受的错误思想,于人于国,害莫大焉!在此我诚挚希望大家能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劳动不需要轰轰烈烈,日常生活中我们打扫干净环境、共建美丽校园是劳动,参与社会实践,去孤儿院看望孩子,在家里做些家务活,甚至是捡起地上的纸片,都是劳动。让我们共同营造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风气吧!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都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勤劳的双手共筑盛世,让复兴中学肩挑复兴大任!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该文在论述为什么要劳动时,首先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作了深入的思考,然后笔锋一转,直指不理解、不愿意劳动的三种现象,对材料中的“劳动占时间”“劳动交给人工智能”“花钱请人劳动”三种说法逐一驳斥。全文先立论后驳论,驳得有条有理,令人信服,彰显了议论的针对性和现实感,写作目的十分明确,很好地實现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是当之无愧的优秀作文。

其实,写任何一篇议论文,作者心中都要首先有明确的写作目的,运用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将作文题和现实生活对接起来——针对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事、物来写,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并在文中恰当地表现出来,让读者一看就明白文章的用意所在。否则的话,文章就可能像是一个好看的摆设,没啥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再请看下面的一篇议论文。

士为知己者死

深圳市龙华中学何亮

韩国某大型公司的一个清洁工,本来是一个最被人忽视、最被人看不起的角色,但在一天晚上公司保险箱被窃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事后,当有人为他请功并问他的动机时,他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当公司的总经理从我身旁经过时,他总会不时地对我说‘你扫的地真干净。”

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却使这个清洁工感受到了赞美和赏识,并“以身相许”。这也正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士为知己者死。”

说起老话,便想起了孔明和赵云为刘备誓死效力的千古佳话。

孔明满腹经纶和才智,却隐居隆中,只为等待有朝一日为明主所用。刘备从徐庶那里得知孔明这一藏龙卧虎之后,非常赏识、崇拜,带着结义兄弟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辅佐自己。孔明为刘备的至诚赏识所感动,出山辅佐刘备、刘禅两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建立了蜀国,开创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后来刘备取道卧牛山,与占山为王的赵云对峙许久,最终是刘备慧眼识出白袍小将是谁。两人放下武器,罢兵后举杯畅饮,互诉衷肠,相见恨晚。赵云为刘备的宏伟大志而动,更为他的赞美和赏识而动,便从此追随刘备,助其开创西蜀基业,为其戎马终生。

古有贤士猛将孔明、赵云因刘备慧眼识珠而为其肝脑涂地,今有无名小辈清洁工因总经理的认可、赞赏而与窃贼殊死搏斗,这些事例都诠释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士为知己者死。”

美国著名女企业家冯丽·凯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那就是认可和赞美。”金钱在调动下属积极性方面不是万能的,而赞美却恰好可以弥补它的不足,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领导对下属真诚的赞美和认可,就是对他们价值的最好承认和重视,并能使员工心灵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他们的潜在力量,使他们“为知己者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人不懂得赞美和赏识他人,从而不能激发他人的潜力或起到消极作用。一些领导只知道摆上司的威风,动不动就板着脸训斥员工,因而难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一些家长只知道拿自己孩子的短处跟别家孩子的长处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亮点,因而使得自己的孩子叛逆难教;一些学生只知道说同学的不是,揭同学的伤疤,因而得不到同学的友谊或帮助……凡此种种,值得我们深深地反思。

要想打动人心,请务必拿出你真诚的赞美和赏识。不懂得赞美和赏识他人的人们,好好学学古代的刘备和那位韩国公司的总经理吧——因为士为知己者死!

这篇考场议论文,划线的倒数第二段最初是没有的,是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增补进去的。没有这一段,原文得个48分左右还是没问题的,但是有了这一段,就还可以提高5分左右,因为这一段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反面现象来论证观点的,突显了写作目的,富有现实的针对性,让阅卷者一看就明白,原来该文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不少的领导、家长、学生等人还不懂得赞美和赏识他人,只知道批评、训斥、揭短,因而没有效果,事与愿违,告诫读者懂得赞美和赏识他人,更能让人接受,甚至“为知己者死”。

总之,写作议论文,不仅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更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和现实的针对性,要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这样有的放矢的议论文,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更容易博得阅卷者的青睐而获得高分。

喜欢我,就为我点个在看吧~

分享文章,让更多的人看到!









































白癜风怎么冶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adezzz.com/kltl/47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