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才能善写

原创

指尖上的会计多读才能善写作者:袁国辉年我在社科院的《经济管理》杂志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这之后我共计写了40多篇论文,发表了30多篇。今天说到这个数字,有点像“显摆”。言为心声,写文章是我的爱好。写一两篇论文,发表一两篇论文,算不了什么。但这个数字要是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分量了。最起码我们会对自己的文笔很自信,职场上这种自信就是一个加分项。

发表了这么多篇文章,心得有很多,但我只想讲一点:“读”和“写”的辩证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些话大家耳熟能详。

相信粉丝朋友们多少都读过《毛泽东选集》里的文章。问大家一个问题,毛主席的文章好在哪呢?我有个感觉,毛主席的文章小学生读了不觉得深,教授读了不觉得浅。这个雅俗共赏的行文标准是很难达到的,类似白居易写诗,写好后乡下老太太都能听懂。

以前看过一个资料,说毛主席一生涉猎过的书有九万多册,真是大气魄啊,我们穷尽一生都达不到。我想说的是,九万册与《毛选》的卓越肯定是有联系的!阅读可以凝聚才气,要写出好文章,多看点书是必需的。才气有如负重登山,不见得能到峰顶,平时多用功,还是可以爬得更高一点。

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还需要深度思考。什么样的思考才叫有深度呢?我想举一个例子说明。

某地有家企业严重亏损,一年多没发工资了,员工走光了。但有个看守大门的老头依旧坚守岗位,两年如一日。每天还住在工厂里,晚上打着手电绕公司巡查两周。

故事讲到这,大家什么感受?多好的员工啊,你是不是这么想的?这样考虑问题,只能叫浅度思考。

我们再进一步探求原因,为什么这个老头不计报酬呢,完全是责任心使然吗?他这么做总要有诉求吧,他到底从中收获了什么呢?那到他家里去调查一下,一家五口,三闺女,挤在50平米的筒子楼里。挤得没地方住,特别是女儿都大了,做父亲的很不方便啊。老头给单位看场子,虽然没有钱,好歹落了个地方住。

如果我们能把理论问题也分析得这么深入、这么透彻,文章自然就跃然纸上了。譬如上面这个故事就可以提炼成一篇文章,题目可以叫《背后的艰难》。

书读得多,还要勤动手。思考后有了心得,一定要及时动笔,把它写下来。唐代的鬼才诗人李贺大家应该不陌生,毛主席很喜欢他的诗。据说他出门时要在马背上挂一个布袋,叫诗囊,有了好诗句就及时写下来,投入诗囊中。灵感往往只是一闪念间,激情退却了,神来之笔都会迟钝。

另外有句俗话大家一定听过,“千古文章一大抄”,大家不能理解错了。我们可不能抄别人现成的章节段落,那叫剽窃;应该抄好文章的行文技巧。文章脉络无外“起承转合”,有技巧就像工匠做工,要想巧夺天工,先要熟能生巧。

大诗人李白说自己“下笔千言,倚马可待”,除了涌动的文思,也需要有快捷的笔头,要不就成了“有话说不出”。写文章一定要平时多练习,不一定要日赋千言,但每月起码要写一篇,确保自己的笔头不生锈。

文章写完了,还要细加修改。经济学家张五常曾感慨地说,“每次读自己的文章,都很愧疚,因为总觉得有要修改的地方”。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打开一本《古文观止》看看,那里面的文章真的是难改一字啊,但我从来都不相信好文章是一气呵成的。

贾岛的诗里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留”。“推敲”的典故也是出自他,对作品反复推敲,反复修改是成就好文章的必经环节。根据我的经验,文章还不适合现写现改,现写的文字很容易骗取自己的感动。最好隔几天再拿出来,平心静气,雕补修缮。

二〇一一年八月写于烟台—END—长按或扫描,听财税课程(周二、周四上线新课)袁国辉

打赏、转发,都是鼓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adezzz.com/klzl/95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