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研究王学军非洲发展态势与中非共建

点击上方蓝色“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可订阅学习

学人简介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

关键词:“一带一路”、《年议程》、非洲发展、中非战略对接

内容提要

当前非洲发展显现出区域一体化、发展走廊化、自主本土化、多层互动化和伙伴多元化等趋势。“一带一路”与非洲对接须因应这些趋势,提高对接非洲一体化的力度与精准度,加强对非洲能力建设的支持,尊重非洲发展的本土规划与优先事项,加强多层协调对接,适时开展三方合作,充分利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优势,以期将“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融入非洲自主发展进程,逐步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年5月,中国领导人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1]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一带一路”同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年议程》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紧密对接,为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注入新动力。[2]中非发展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对非洲关系的战略选择。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非洲的发展大势,尊重非洲内生性发展需求,将“一带一路”倡议融入非洲自主发展的进程中。

1非盟《年议程》及非洲发展的趋势特点

在非洲各层次的发展努力中,非盟《年议程》代表了整个非洲大陆层次的总体努力。它是当前非洲本土制定的、关于非洲包容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战略框架。《年议程》不仅规划未来50年非洲的发展愿景,而且总结了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后数十年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其基本思想和具体规划体现于年1月非盟第24届峰会通过的《年议程框架文件》和第一个十年执行计划之中。它提出非洲未来50年的愿景是,“依靠非洲人自身力量,建设一体化的、和平繁荣的非洲并成为强大而积极的全球行为体”。为实现这一长期愿景,议程提出了七大愿景、20个具体目标及相应的行动战略,同时分析了具体挑战、成功要素及实现议程的保障举措。结合非洲发展现实状况及《年议程》相关文件,可以辨识出新世纪非洲发展的几个基本趋势。

(一)区域一体化趋势

自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以来,区域一体化始终是非洲谋求发展的基本战略。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非洲先后发生的民族独立与民主化重大转型中,一体化都是泛非主义精英自上而下做出的历史抉择。与此同时,非洲国家将跨国区域合作视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路径选择,一体化也成为非洲国家自下而上的发展需求。非盟《年议程》再次重申了其一体化愿景,即追求建立“基于泛非主义和非洲复兴理想、政治上团结、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非洲”。[3]最新的评估表明,非洲一体化在次区域层面正在切实推进,并呈现出次区域差异化的特点。在非盟认可的八个次区域经济共同体中,东非共同体一体化程度最高,然后依次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马格里布联盟、政府间发展组织(伊加特)、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和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的一体化程度最低。从贸易、基础设施、生产、金融及人口自由流动等五个维度来衡量,进展最大的是贸易一体化。[4]在大陆层面,非盟正在推进12个泛非旗舰项目,它们构成了《年议程》第一个十年执行计划的基础。其中,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和单一航空市场进展最为引人瞩目。截至年1月底,已有52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大陆自贸区协定,其中18个国家已获议会批准。[5]非洲大陆自贸区协定有望很快进入实施阶段。

(二)经济发展走廊化趋势

经济走廊源于基本运输走廊,逐步发展为多种形式的交通走廊(硬基础设施),配之以支持经济活动的后勤和制度(软基础设施),就形成了经济走廊。[6]自年北部走廊因“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而得以启动后,目前非洲形成了38个经济走廊:中部非洲有5个,东部非洲有10个,北部非洲有3个,南部非洲有13个,西部非洲有7个。[7]年2月,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和非洲贸易政策中心在非洲各经济走廊管理机构的协助下,专门举行会议讨论建立非洲经济走廊管理联盟,以期有效地协调管理,提升走廊国家间互联互通水平,加强市场联通,扩大经济规模。国际社会也纷纷参与到非洲经济走廊建设中来。年,世界银行斥资6亿美元支持东部非洲的海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连接坦桑尼亚、布隆迪、刚果(金)、卢旺达和乌干达五国的中央走廊。日本还明确规划了参与和支持非洲经济走廊的发展战略计划。[8]得益于国际社会和非洲地方对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计划的支持,自年以来,非洲多种形式的走廊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经济走廊已成为非洲区域经济合作最具活力的新形式。

(三)多层互动化趋势

自非洲国家独立后,非洲的一体化发展就呈现大陆、次区域与国家多个层次。多层互动一直是非洲大陆追求一体化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多层互动性在新世纪非洲发展现实及《年议程》规划中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议程设立了七大愿景及其下的20个目标,这些目标又进一步分为41个优先领域,最终表现为个国家层次的具体目标。在实施议程时,每个层次都分配以最合适的任务。国家层面,各国政府负责议程关键活动的落实;次区域层面,各次区域经济共同体充当落实议程活动的平台,根据次区域的情况将大陆框架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大陆层面,非盟机构尤其是非盟委员会负责设立总的框架,并根据各次区域经济共同体的信息反馈进行监督与评估。[9]如何增强三个层次的互动,确保各层次政策的协调一致,是实现非洲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非洲虽然在大陆层次认可和支持社会经济转型愿景,但在国家层次,西方主导的结构调整计划阻碍了非洲一体化发展。很多非洲政府实施的是不同于大陆战略的政策路线,这为非洲提供了重要教训。《年议程》特别强调有力的政治领导,以确保大陆计划和承诺在国家和次区域层面得到有效遵从执行。

(四)自主意识上升与本土化趋势

一是,非洲制定发展规划的自主意识上升。一方面表现为非洲整体战略意识的增强。在诸多涉非全球发展议题上,非洲开始形成共同立场。比如,在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谈判时,非洲都出台了共同立场文件。另一方面是非盟制定《年议程》的自主意识。该议程对非洲利益相关者(包括散居海外的非洲人)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谘商,在制定愿景时强调“一体化、和平繁荣的非洲愿景”必须建立于非洲自身力量的基础之上。二是,非洲执行发展规划的自主意识强烈。这集中体现在发展融资战略上,发展融资问题一直是非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挑战。在国家层面,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努力寻求加强国内税收汲取和管理,以满足大部分融资需求。在次区域层次,马格里布联盟的新投资银行、西共体的投资与发展银行、中共体发展银行、东非发展银行等在地区融资中的作用日益提升。东南非共同市场推动建立了非洲贸易保险公司,西共体正在规划建立西共体投资担保机构。在大陆层面,旨在以国内资源促进非洲基础设施优先项目融资的“非洲50年基金”可能成为非洲发展融资进程的关键里程碑。非盟批准的非洲信用担保机构(ACGA)和非洲投资银行是非洲大陆的两个主要发展融资工具。[10]三是,传统上由西方主导的资源能源等行业的本土化趋势加快。近年来,非洲相关国家在资源能源开发领域纷纷出台内容更加严苛的本土化法案,伸张其自主权与主导地位。[11]

(五)伙伴关系多元化趋势

外部伙伴关系是非洲谋求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冷战后非洲主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adezzz.com/klzl/51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