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这是香樟论坛第篇推送文章。
论文标题:MaintainingCentralBankFinancialStabilityunderNew-StyleCentralBanking.
本周和各位分享一篇今年五月的NBER的宏观经济学论文(编号:),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RobertE.Hall和哥伦比亚大学的RicardoReis。Hall成名已久,其编写的教科书可算是深入人心。而Reis相信各位也不陌生,他在年和曼昆合写的那篇关于信息经济学视角下研究新菲利普斯曲线的文章在宏观经济学圈可谓家喻户晓。
该文有很多新的名词和新的概念,对于时下的关于美联储QE退出等问题都非常有现实启发意义。
本文以央行“new-style”(姑且允许推文作者翻译为“央行新模式”)为标题开始整个文章的写作。何为“新模式”?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导致发达经济体的央行都从商业银行以存款准备金的形式进行借贷,总额以万亿计,这种以存款准备金借贷的模式是需要央行向商业银行支付利息的。央行利用债务端(存款准备金规模的扩张)所获得的资金去投资更为风险的资产(以美联储为例,美联储主要利用资金购买MBS,现在MBS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主要资产,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前所未见的)。这就是作者所谓的“央行新模式”。
为何新?作者也给读者梳理清楚了以下很多人令人混淆或无人思考的问题:
央行的收入来源是什么?
作者认为央行的盈利渠道只有两个,第一个渠道是利用其持有的资产而获得收益,第二个渠道是利用印刷货币(铸币税)获得的收益。所以央行的高能货币就是存款准备金加上通货。铸币税只能来自于通货,而不能来自于因持有存款准备金(然后投资债券)而获得的利息收入。铸币税不是央行能控制的盈利行为。而通过扩张存款准备金规模是央行可以控制的获得收入的方法(然后可以将部分存款准备金转化为通货)。当然,铸币税也不是完全不能由央行控制,具体实现途径是利用目标价格,简而言之就是利用通胀水平影响货币需求从而达到调控铸币税的目的。(但在本文中作者认为铸币税不是央行能控制的盈利行为)。
央行的价值到底来自那里?是什么?
作者认为央行不是企业,因此传统的评估企业财务稳健性(或价值评估)的标准对央行都不适用。传统的关于企业财务实力的评估标准无非是:利用企业残值(residual)进行评估、利用比较市场价值进行评估或者判断企业权益与企业信用规模比重进行评估。而央行不可能被清算,因为央行的债权人不能要求将其债权(现钞或存款准备金)转为任何资产,因此央行也不存在任何所谓的“残值”。其次,“央行”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也不可能有任何的“市场价值”,因为央行本来存在的目的就不是为了盈利,而涉及银行的股份(如美联储)也不可以交易或流通。最后,一般认为政府拥有央行,政府将其存款放置于央行,但央行持有财政部国债,国债是央行的资产,央行又是政府的债权人。所以,传统企业股东(equityholders)和债券人(creditorholders)的那种清晰的区分,对央行这个特殊机构而言也不成立。但是,央行是会面临财务困境的,而因没有破产法庭对央行在进入财务困境时,对私人权益人(或债权人)进行保护,这种情况下央行一般都是导致超级通货膨胀,最终使得存款准备金和通货变得一文不值。纵观人类历史,最终的历史经验都是新的货币改革法案的出台,新的央行替代旧的央行,一切重新开始而已。
央行独立性的具体定义到底是什么?
在发达经济体中,央行是和其他政府部门有明显区别的,作者反复强调在发达经济体中,央行是个特殊的实体组织,最基本的特性应该是“不向政府要任何资源!!”。而央行的独立性也应遵循一些基本准则,比如遵循央行净利润的股利分红规则,其规则的背后的经济学要义是存款准备金的规模的增长不能是爆炸性的,也就是说央行不能利用存款准备金扩张的方法进行旁氏骗局(又或者用数学一点的语言说就是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规模可以是个随机过程,但应该是个平稳性过程)。多数央行有特定的股利分红规则,一般是基于央行的净利润,央行将净利润以股利分红形式支付给财政部。如果央行净利润为负,则股利支付为负,这表示政府向央行提供资金,提供资源。根据央行独立性的基本定义,政府不该给央行提供任何资源,因此如果央行的股利支付为负,就认为央行的独立性备受考验。在以前,从没有人担心过央行净利润为负的可能,以往的央行利用高铸币税收益、利用发行货币购买国债而获得收入、以及低存款准备金规模(且并不因持有存款准备金向商行支付利息)因此股利支付始终为正。
央行的财务困境问题到底指什么?
一般而言,不会有人去关心央行的财务困境(insolvency)问题。作者认为现在全球进入了“央行新模式”,这就使得很多人开始关心央行偿债能力(solvency)的问题。该文主要是研究这种新行为模式如何影响央行的偿债能力。如何定义何为央行偿债困境呢?作者提出了严格的定义,作者认为应该是指当央行如果要求给政府支付的股利(dividend)超过了央行持有资产而获得的收入,则将导致无法支付商业银行利息的情形被称为央行的无法偿付。
央行新模式有何风险?
对于这种央行行为的新特征和新模式,央行持有的资产本身暴露于若干市场风险中,此外央行因大规模持有的存款准备金而需要支付商业银行利息,而这些利息也受市场因素影响,且支付规模极大。简而言之,如果市场因素发生改变,发达经济体的央行马上可能面临两方面的损失:第一是来自央行的资产池的资本损失,第二是来自于因为央行支付存款准备金利息的压力,因为目前发达经济体央行持有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规模如此巨大,史无前例。
如果各位理顺了以上文章的主要立论逻辑,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此文的创新是十分有特点的,此外相信各位对该文模型的理解也不会有任何困难,该文的模型还是非常简单的,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技术。
该文理论创新
首先,现有文献考虑单一央行,尤其是美联储的非常多,而一个模型思考美联储、欧洲央行和以瑞士这样的开放经济体的央行研究不多。该文从三种风险入手,用一个模型说明了三个央行的问题。作者重点考虑了三种央行面临的三种风险:1、利率风险(以美联储为例);2、违约风险(欧洲央行);3、汇率风险(开放型小国央行,比如瑞士)。特别强调一下,这其实也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现在美联储面对的主要风险是利率风险,而欧洲央行主要面临的是违约风险,而以瑞士为例的这种开放型小国央行主要面临的是汇率风险。
第二,现在很多研究是研究央行的资本如何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行为和通货膨胀。这类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基于认为央行是永远有偿债能力的(solvent),然后主要是研究不同的政策影响对通胀的效果。而作者把研究问题彻底反过来了,作者是研究在利率、通胀以及债券规模已知的情况下,央行会不会出现财务困境,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在利率、通胀以及债券规模已知的情况下,央行利用调控存款准备金规模、央行净收入以及利用央行的资金实力(financialstrength)是否会出现存款金规模出现爆炸性路径问题。关于“资金实力”,作者专门讨论了计算央行的资金实力的方法,并测算了到年底发达经济体的央行的资金实力并讨论了不同的央行机构在使用量化宽松时如何使得这些央行或多或少的引起了金融不稳定的风险的机制原因。
本文的基本模型解读
讨论模型之前,请允许推文作者讲讲,该文的写作架构,该文写作架构比较有趣,本文将文献评述放在了附录A。本模型最重要的一个公式是该问的公式(7),该公式是关于央行存款准备金改变量的公式,推文作者给予了解读。作者认为存款准备金的改变量应满足会计规则,即认为该改变量应由基于存款准备金持有规模而支付的利息、购买债券的实际成本支出、央行政府支付的股利以及持有债券的利率收入以及铸币税组成。此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为何该模型(和该公式)有一般性(即可以反应美联储的问题也可以研究欧洲央行和瑞士央行的问题是因为公式中的三个量:delta、cs和theta,该三个量分别表示了利率风险、违约风险和汇率风险。还需注意的是作者利用的是“状态”模型(而非“时间”模型)说明经济学故事,因此变量的下标s表示现在状态,而下标s’表示下一状态。作者假设实际利率、通胀和债券余额是已知,然后研究存款准备金规模、央行净收入以及央行资金实力改变如何影响央行的支付能力。
香樟周五专题以宏观经济、货币银行以及金融前沿研究为主,如需转载请与推文作者联系,如有任何意见与建议请联系:dsge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