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710/5530837.html
很多研究者在写论文的时候,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如何理清写作思路。有的研究生在一项研究做完开始着手写作的时候,脑袋里装的材料很多,问题相互交织,想法一个接一个,但如何将其富有逻辑地串连起来,使之成为一篇完整的论文,却没有了头绪。有的人论文写出来了,却说不出自己的写作思路;还有的论文写出来了,写作思路是混乱的。我自己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也常常碰到类似的问题。但在长期的研究和写作中,我逐步体会到教育研究的思路和学术论文的写作思路并非完全相同,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循着教育研究的思路来构思论文写作思路,往往难以写出满意的论文。
一项教育研究从立项到完成研究工作,一般需要经过确立研究主题、提出研究假设(或命题)、搜集有关信息材料、整理和分析信息材料、归纳研究结论等环节。也就是说,教育研究的思路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思路。在这一思路中,明确问题是出发点,获得充分和必要的材料是保障,对材料进行归类和分析是核心,根据分析结果归纳出研究结论是落脚点,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前者规范后者的走向。教育研究的逻辑是问题导向性的,比较符合人们一般的思维逻辑。
学术论文是教育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教育研究的结论和相关的研究材料是学术论文的主要内容。尽管学术论文写作必须以教育研究为基础,不能脱离教育研究任意发挥,但学术论文写作的思路与教育研究的思路却有所不同。学术论文以教育研究的结论以及支持研究结论的论据材料为线索,与教育研究过程相比,其层次结构和表达次序是逆向的。也就是说,如果将教育研究的逻辑理解为正向的,它遵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开始的时候研究者有主题、有假设,而结论是研究工作结束之时才真正明确的。比如,我曾与叶本刚博士开展“工程”大学本科生源质量研究,连续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在开始研究的时候,与其他人一样,我们只知道这类大学生源质量比其他高校要好,这些大学之间的生源质量也存在一定差异,但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却是不清楚的。为此,我们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分析模型,系统而全面地搜集相关招生录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意义挖掘,最后得出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工程”大学之间生源质量存在明显差异,优质生源优先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工程”大学;各大学之间生源竞争激烈,生源质量与大学综合实力和类型有比较明显的相关性。-年各“工程”大学生源质量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特定省份的生源分布与全国综合生源质量排序变化基本趋同,少数大学出现波动。
但是,学术论文的写作思路可以理解为是反向的,它遵循用教育研究结论统率文章布局谋篇的逻辑,文章的写作内容根据支持研究结论的需要进行取舍。论文写作者在开始写作的时候已经明确了主题和研究结论,是根据结论来考虑写作的。比如,在写作“工程”大学本科生源质量文章的时候,在对相关研究工作进行必要介绍后,根据研究结果和结论直接切入主题,全面阐述“工程”大学本科生源质量状况。写作时因为对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结论有充分的把握,所以,整个写作层层递进、逐步展开,有铺垫,有总和,中间的过渡转承自然顺畅,给人以一脉贯通、一气呵成之感。所以,在构思学术论文时,首先应当明确写作思路。写作思路是作者在论文撰写中所遵循的基本逻辑,涉及论文的思维、结构、材料和观点等。构思一篇好的学术论文的写作思路,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按照学术论文的思维逻辑写作。学术论文不同于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等文体,后者可根据教育研究工作的进程,将有关研究情况、所获取的信息材料和得到的结论等循序反映出来,而前者则需要着重围绕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写作思路设计,对整个研究情况进行通盘考虑,对研究情况只需作必要的反映,甚至可以不直接反映。有的研究者不熟悉学术论文的写作思路,简单化地根据研究思路来考虑写作,写出来的文章常常出现头重脚轻、堆砌材料、结构散乱、逻辑不严密等问题。掌握了学术论文的思维逻辑,就能有效地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第二,根据主题和主要结论构思学术论文。学术论文都有主题,通常情况下,一篇学术论文只有一个主题,不能有多个主题。如果出现了多个主题,文章就难以避免出现主题分散、各部分内容互不相干、缺乏有机联系等问题,整体感弱。这样的文章是不太可能成为好文章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到了学术论文写作阶段,作者已经不可能再去选择文章的主题,这时只能根据研究主题和结论,构思文章的结构。围绕主题设计文章结构,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增强文章的紧凑感,使整篇文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主题明确后,就要根据主要研究结论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安排论文的展开逻辑,这样写出来的论文,读者看了后会有论题集中、收放有度、浑然一体的感觉。在教育研究过程中,为了提高可信度和有效性,往往可以采取发散思维的方式,将各种有关材料信息都纳入考察范围,将各种问题汇聚起来进行甄别研究。在论文的写作中,为了保持论文逻辑的严谨性,不能将教育研究所涉及的全部问题都纳入写作框架,只能选取主要观点进行必要而充分的论证。
第三,对研究材料进行合理的取舍。教育研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途径,获取与研究主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可以说,对教育研究而言,材料越多越有助于提高研究的效度。但学术论文是有篇幅限制的,而且不完全以作者的意愿为转移,篇幅的长短需要根据论文的形式来确定。比如学位论文的篇幅依学位层次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其长短往往由各学校规定;而期刊论文的篇幅则是由期刊编辑部决定的。受篇幅限制,学术论文的容量是有限的。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如果将教育研究所掌握的所有材料都反映出来的话,很多时候其效果并不是积极的,有时甚至根本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论文。在学术论文写作中,需要对所掌握的材料与主题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充分、必要为原则,选择权威的、独有的、较新的研究材料支撑结论。与此同时,在研究中还要根据各次主题支撑材料的情况,在不削弱论文整体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前提下,考虑论文各部分内容的平衡,对材料进行取舍,以使论文结构具有和谐之美。
第四,学术论文写作应当观点鲜明,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写作思路是学术论文的血脉,思路不畅或混乱,论文便难以写下去,即便写出来了,也不可能是好论文。好的写作思路主要表现为观点鲜明、结构合理和逻辑严密。观点鲜明是针对学术论文的命题而言的,经过研究后得出了结论,有关假设获得了证实(证伪),结论便成为命题,通俗地讲,就是观点。有独特的、有新意的观点,是一篇论文必不可少的要求。有时候,有的人将研究工作做完了,论文也写出来了,当被问到你的观点是什么的时候,语焉不详,模棱两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写作者在论文写作之初,缺乏观点意识,没有将主题、命题、结果、结论、观点等纳入考虑范围,以为只需反映出研究情况就可以了。结构合理是针对学术论文的主题与次主题的关系而言的,一篇论文的谋篇布局依据主题与次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展开,次主题的多少和次主题与主题关系的紧密程度是论文层次结构安排需要考虑的问题。逻辑严密既是对学术论文的主题关系的要求,也是对主题与相关支撑材料关系的要求。论文中所采用的支撑材料应当能够直接支持命题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