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医学院最年轻博导先后发64篇SCI论

魏嘉,16岁考上南大,25岁博士毕业,是南大医学院最年轻的博导,已在JNatlCancerInst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64篇SCI论文。在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名单中,江苏魏嘉入围个人名单。

生于年的魏嘉,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南京大学临床肿瘤研究所副所长,科技部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哈佛大学医学院/医院/Dana-Farber癌症中心fellow,经过10多年努力,魏嘉和团队创立的新型个体化选药模式已经应用于临床,将晚期胃癌治疗有效率提高14%。

因为同时身兼一线临床工作和科研任务,魏嘉表示,做医生“真的是太忙了”,这几年她能比较明显地感觉到,医学生质量跟过去比有点不太一样。现在,医生似乎并不是一个让大家首选的职业,魏嘉说“我现在特别愿意给一些年轻学生去“洗脑”(笑),医生应该是年轻人首选的职业之一,我支持自己的孩子学医”。

魏嘉简介

魏嘉,南京大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南京大学临床肿瘤研究所副所长,科技部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哈佛大学医学院/医院/Dana-Farber癌症中心fellow,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肿瘤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分会青委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为恶性肿瘤个体化靶向/免疫治疗,主持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研究结果在JNatlCancerInst、JClinInvest、AnnOncol、NatCommun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SCI文章64篇。任BMCCancer,TranslationalCancerResearch等多本SCI杂志编委;主编肿瘤个体化治疗英文专著两部、中文著作一部。相关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9项。

1

16岁考上南大,25岁博士毕业成南大医学院最年轻博导

还因“学霸夫妻”而出名

生于年,5岁上小学,16岁考进南大,25岁博士毕业,在别人眼里,魏嘉是妥妥的“学霸”。她现任南京大医院肿瘤科行政副主任、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研究所副所长,也是南京大学医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对此她却特别谦虚。她说,“我就是比别人上学早。”

魏嘉的丈夫史冬泉也是南京大学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两人年一起进入南京大学医学院读书,毕业后均在医院工作,是医院有名的学霸夫妻。

因为肿瘤学科有太多的空白和未知,需要有好奇心的人去探索,魏嘉在南大读书时候就决定选择肿瘤科。

从读研究生开始,魏嘉就跟着刘宝瑞副院长做胃癌临床治疗研究,针对胃癌患者化疗效果欠佳的现状,开展分子标志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系列研究,根据患者基因、肿瘤组织结构的差异,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有个前辈曾告诉魏嘉,“不要和病人成为朋友”,尤其是肿瘤科,因为你无法承受你的朋友在你的手上离去,这句话让魏嘉印象及其深刻。她表示其实工作上所谓“无力感”的这种刺激,会不断转化为做临床科研工作的强大动力。

学霸夫妻除了日常的医疗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同为医生,他们相互理解,相互鼓励。魏嘉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除了上班时,其他碎片化的时间会抽空做临床研究,回家工作也是常态。

“经过10多年努力,我们目前创立的新型个体化选药模式已经应用于临床,将晚期胃癌治疗有效率提高14%。”她还研发了肿瘤疫苗、细胞治疗新技术,参与创立肿瘤患者“三元联动”安宁疗护新模式,创建青年肿瘤专家学术沙龙和“与癌争锋夏令营”公益项目,为医生和医学生提供培训。

2

从医12年,她的整个科室“0投诉”

长效沟通建立起医患间的信任

魏嘉的专业是胃癌治疗。全球接近一半的胃癌新发及死亡病例在中国,国际上相对少一些。因此在国际范围内,相对其他类型的肿瘤,胃癌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治疗手段也比较少。

而另外一方面,肿瘤病人却越来越多,胃癌的病人不断年轻化,尤其年轻女性的病例比较常见。随着肿瘤成为常见病,我们有时候还会碰到自己的老师、同事、朋友,确实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特别难过无奈甚至无力的时候,但每一次都尽可能去调整,这就是我们当初选择了肿瘤科就必须要面对的情境。

尽管说不要跟病人成为朋友,但是魏嘉又会经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申请基金。从医生涯里,一个叫心心(化名)的女孩让魏嘉印象深刻,20多岁,胃癌晚期,却总是以笑容面对病痛。她将美好的期盼融进了苦涩的药和冰冷的治疗仪器里,带着对生命的期盼,努力地活着。

魏嘉告诉记者,医院时候的情况来看,存活时间不超过一年。“但当一个病人百分之百信任你的时候,医院都说没有办法了,你也得逼迫自己去找希望,哪怕是一丝。中间我们一直在尝试各种新的药物办法,她一直支持了三年多时间。由于经济困难负担很重,医院申请了两次救助基金,还发起了两次公益筹款。”

魏嘉告诉记者,半个多月前,心心去世了。医院看魏嘉,表示感谢,并拿来了心心没有吃完的药,说要送给其他需要的人。

医疗技术是有局限性的,看着朝气蓬勃的生命走向陨落,是肿瘤科医生习以为常的事。年,在儿子出生没多久时,魏嘉得到了一个出国进修的机会。她带着会错过孩子第一次开口说话的遗憾远赴国外,只为当病人找到她时,自己能说“还有点办法”。

肿瘤科是离死亡很近的科室。魏嘉每年为余名肿瘤患者服务,但从医12年零投诉。

“不仅是我,其实我们整个科室都是‘0’投诉。”魏嘉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在肿瘤科体现得特别显著,“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肿瘤病人。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仅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adezzz.com/klgf/86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