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发布了一篇工作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其中一句提到:要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中国可不能这样,否则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拖累整个社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作者是四位经济学博士,他们推导出的结论总结起来就是:文科生误国。
伤害性很大,侮辱性也很强……
这让不少文科生感到冒犯。
中等收入陷阱不是什么魔咒玄学,而是经济规律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优势都不复存在,国家必须找到其他竞争优势。所以,改变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型,就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锅,要文科生来背,也的确是“压力山大”。把中等收入陷阱,归结为文科生太多,显然是荒谬的,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菲律宾理工科学生比美国多,但经济没有美国发达;
菲律宾理工科学生比中国少,但是经济还是没有赶上中国;
问题不在于文科学生多还是少,真正的原因,是它的经济结构。
更逗的是,4个作者来自央行的研究局、金融研究所,根据简历他们都是经济学博士。而经济学在文理分类里也是文科,四位相当于把自己也划在了其中,也是勇气可嘉。但偏偏就是这样的逻辑谬误,成为了大部分人的「常识」。对文科生的偏见,无处不在其实对文科的偏见,早在中学时期就已经盛行。在中国,数十年来,高中校园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现象,无论老师、家长还是学生,似乎都对理科情有独钟。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彰显着理工科的重要性。一百年多前,经历了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运动、制宪运动、辛亥革命等等多方尝试,最终发现两样东西才最具“含金量”,那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并且取得了社会共识——两位先生哪个都不能少!简单把大学的专业分成文科、理科这个做法,其实来自苏联。用文科、理科来概括大学专业,在世界上并不通用。年后,当时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为了发展重工业,中国以苏联为师,全面效仿苏联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大批工业院校、工业专业建立起来,机械、电机、化工、土木等等,一应俱全。经过几次院系调整,中国文科生数量已经锐减至10%以下。到五六十年代的大学,随便抓一个人,都是理科生。“读文科,不就是背背就行么?”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文科生的功课似乎每天都是在“背背背”。确实,与理科科目更加注重逻辑推理和运算的情况不同,文科需要记住很多东西,在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在新高考实施之前,文科生要背的,最基本的教科书细数就有10本:4本政治、3本历史、3本地理,书本上的每一个句话,每一个字,在“一分压倒一批人”的高考中,都不容有丝毫马虎。甚至在很多人读文科之前,可能也会以为文科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但是,如果真的只是背背就可以,那一定仅仅触及到文科的皮毛。即使是在高考中,真正学得好的文科生,都不可能是只会“背背背”的书呆子。理解是基石,记忆是砖瓦,如果对知识没有透彻深入的理解,砖瓦堆砌得再多也如同空中楼阁,在越来越注重灵活性和运用性的考试中,很难有一席之地。而文科的魅力,在高考这场应试性的教育中,仅仅只是冰山一角。“选了文科,你就没有退路了”之前大热的电视剧《你好,旧时光》中有一个镜头,成绩还不错的凌翔茜刚选了文科,她妈妈就说:“你知不知道你现在转到文科班了?你没有别的退路,你只能当第一,不能当第二。”在父母老师的眼里,要读文科,就得做到拔尖,否则就是没有“退路”。文科真的没用吗?所以,文科真的没用吗?其实不然。我国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无不塑造了我们的文化骨骼,而西方工业发展激发出绚烂的思想,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洛克、霍布斯、卢梭,这些文科生层出不穷,为人类留下了最宝贵的思想财富。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是推动社会改革,建立新制度的学问;历史、文学、传媒学,可以向社会传播思想,带领社会共同进步。图为年和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情况
[数据来源: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