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莫言在诺贝尔获奖大会上的讲话,原计划用10分钟,最后他却只用了两分钟。这位摘取文学桂冠的作家,太明白以少胜多的道理。
教学论文,我以为,也应该本着“短一些,再短一些”的精神来写。一来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都多样化了;二来每个作为读者的个体,阅读的时间并不是很多。
当然,写得短与写得精彩,是不矛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短,是追求简练的文风
马克?吐温曾戏说自己是“用一条腿站着写的”,所以他的文笔总是那么洗练。读过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在小说的前面,作者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让人难忘:“我们每天说的话,有用的不超过十句。”作家告诉我们,现代人似乎已经深陷于一种浮靡、琐碎的信息中了,实际上,我们的生活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达。
爱因斯坦著名的狭义相对论,这么复杂的科学原理,他只用几个数学字符,就表达出来了:E=MC2。这一点是值得学习和尊重的。同样,今天我们再来读《论语》这部儒家经典,那些精辟的语句,会让你觉得孔子和他的学生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在为文为学方面,为我们做出了示范:要言不烦。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讲究严谨与缜密,表达上要求精确、简练。作为艺术的教学,也要追求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教学文稿,是记录和反思教学的重要方式,文笔当然需要干净、节省些,不可以拖沓、冗杂乃至凌乱。
短,要让文章立起来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章不论长短,都应该有模有样。我们都知道,好的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说的是文章开头要精练、吸引人,结尾也要优美,不宜太粗太长,而中间部分则力求丰满。文章写短了,要忌有头无尾、头大尾细等毛病。
我们读《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这个故事全文仅40余字,有因有果有经过,人物有神态有语言,足见古人文字之精练。
现在,很多报刊发稿多用千字文。一篇文章,要争取在一两千字以内把想要描述和表达的都尽力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开头、结尾都不宜占去太多字数。所以,写得短,有两条基本要义:开头要紧凑,结尾要精练。这样,中间“猪肚”部分就可以适当地展开并论述。如是,文章就有模有样地立起来了。
由此看来,教学文稿写得短些,不仅关系到文风,还应注重文章结构上的理解与把握。古代那个三纸无驴的笑话,就是反证。
短,需要修改的习惯和字斟句酌的能力
多年前,我在一家教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陶行知:作为教育家的儿童诗人》。我对比原文和刊出的文章,发现仅文章开头部分,编辑老师就为我修改10多处,删去原文余字。当时,我非常汗颜。现在,我每写成一篇文稿,通常都是先打印出来,然后边读边改,力求表达更合规范,句意更加通达。
把文稿写短些,同样应力求词句生动,内容丰富。这并非易事,要的是运用语言、驾驭文字的功夫。这就要求我们写稿时,要字斟句酌,下一番苦功夫。
我在写作《有效教学:从文本主义到人本主义》一文时,发出稿件之前,对字词句已经改过6遍,定稿全文约字。杂志编辑老师看完稿件,打来电话说请再修改得精练些。于是,我再次对文章做了修改,又删去近千字。
事后想想,删去千字,文章不仅不显得短促,反而显得更加精练,还节约了版面。为此,编辑老师不仅发了稿,还表扬了我这个无名作者呢。现在想来,我们写完一篇文稿,其实工作并未完全结束,还应该静下心来,对自己的文稿反复阅读、修改,可有可无的语句一定要去掉,能往短里说的话决不累赘。
所以,这样看来,文章改得越精短,就越显得精彩。秦牧在他的《蜜蜂的赞美》一文中说:“人们对于蜜蜂的赞美,尤其充满哲理的情趣……这不仅仅因为蜜蜂能够酿蜜,而且也由于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它能够博采,又能够提炼,终于,黄澄澄、香喷喷的蜜糖给酿造出来了。它的酿造可以说是一种卓越的创造。”
所以,我认为,写文章也应像蜜蜂酿蜜,没有“酿造”的过程(其实质是对材料的思考和消化吸收等),就谈不上写作。
关于写作,前人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已经说得明白且简洁:“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那么,文章就此打住吧。
(选自《小学教学》语文版,作者,王金桂。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新安小学)
赞赏